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高揖的意思、高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高揖的解释

双手抱拳高举过头作揖。古代作为辞别时的礼节。《孔丛子·儒服》:“ 子高 游 赵 , 平原君 客有 邹文 、 季节 者与 子高 相友善。及将还 鲁 ,故人诀既毕, 文节 送行,三宿临别, 文节 流涕交颐, 子高 徒抗手而已,分背就路。其徒问曰:‘先生与彼二子善,彼有恋恋之心,未知后会何期,悽愴流涕,而先生厉声高揖,无乃非亲亲之谓乎?’”后亦指辞谢告退。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唐 韩愈 《通解》:“﹝ 许由 ﹞迺脱屣其九州,高揖而辞 尧 。” 王闿运 《常公神道碑》:“酌泉明志,高揖 夷 齐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高揖

释义

高揖,指双手高举过头顶行揖礼,是古代汉族礼仪中表达最高敬意的作揖方式。其动作需端正站立,双臂伸直,双手相合高举至额前或头顶上方,身体微躬,姿态庄重肃穆。这一礼节多用于祭祀、朝拜、尊长见面等隆重场合,体现对天地神明、君主尊长的极致尊崇。

文化内涵

  1. 礼制等级象征

    高揖属“吉拜”中的最高规格,源于周代礼制。《周礼·春官》载“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虽未直接命名“高揖”,但后世学者认为其动作规范与“肃拜”“稽首”的演化相关,强调“举手高而俯身深”的仪态特征(《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

  2. 隐逸精神的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高揖”常象征超脱世俗的姿态。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揖而辞宾”,喻指辞官归隐的决然;李白《送岑徵君》“高揖二千石”,表达对权贵的傲然疏离,成为士大夫精神追求的载体(《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现代应用

当代传统礼仪复兴活动中,高揖仍见于祭孔大典、汉服文化展示等场景。其动作规范被收录于《中华传统礼仪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强调“举高过眉,躬身三十度”的标准仪轨,延续礼敬内涵。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及古籍例证
  2.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礼制溯源
  3.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华书局):动作分解与文化阐释
  4. 《陶渊明集校笺》(中华书局):文学意象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高揖”是一个古代礼仪用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高揖”指双手抱拳高举过头作揖的动作,主要用于表达尊敬或辞别。该动作不弯腰,仅通过高举双手行礼,常见于平辈之间或正式场合的告别仪式。

二、使用场景

  1. 辞别礼节:古代作为辞行时的礼仪,如《孔丛子·儒服》记载,子高与友人分别时“厉声高揖”,展现洒脱态度。
  2. 表达敬意:对长辈、权威人物的尊敬,如谢灵运诗句“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体现隐退时的庄重。
  3. 辞谢告退:用于婉拒或告退,如韩愈《通解》中描述许由“高揖而辞尧”,象征不慕权位。

三、历史演变

早期“作揖”与“拱手”为不同礼仪,后逐渐融合。高揖因无需弯腰,较其他揖礼更显平等,现代在传统文化复兴中重新被关注。

四、相关引用

总结来看,“高揖”既是古代礼仪的具象表现,也承载了文化中对谦逊、洒脱精神的推崇。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孔丛子》或谢灵运、韩愈的相关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哀骀傲上矜下半臂忍寒贲育变缞编韦鳖壳成语趁景疢痗蚩拙传声銼斩大姓定性分析泛濆发扬蹈厉飞殃走祸風不鳴條縆(緪、絚)隔远光芒万丈固位寒苞鹤补朝服核辐射鸿飞霜降红男绿女花样翻新槥椟茧栗简珠噭音鸡苏鸡孙技养苦差狼卜食落子冷酷零毁瞵视名古屋冥暮木块啮铁偏视魄散魂飞请春客求昏时乖运蹇四大洲食祭绥爰探使跳鸡模题牓饷餽相与一口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