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水力启动的石磨。《通典·食货二》:“往日 郑白渠 溉田四(万)餘顷,今为富商大贾竞造碾磑,堰遏费水,渠流梗涩,止溉一万许顷。”《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春,正月,辛酉,敕毁 白渠 支流碾磑以溉田。” 胡三省 注:“ 公输班 作磑,后人又激水为之,不烦人力,引水激轮,使自旋转,谓之水磨。” 明 归有光 《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又督成水利之官,常时相视,禁富人豪家碾磑芦苇茭荷陂塘壅碍上流。”
“碾磑”是古代汉语中较少使用的复合词,现多作“碾硙”。“碾”指石制滚压工具,用于脱粒或研磨;“硙”读作wèi时专指石磨,《说文解字》释为“䃺也,从石豈声”。二者组合后特指利用水力驱动的粮食加工装置,见于《旧唐书》等古籍,如“陇西水碾硙,不救旱魃”。
该词在宋代文献中呈现功能分化特征。据《天工开物》记载,水转碾用于脱壳,水转硙则承担磨粉工序,形成连续加工体系。明清地方志显示,此类机械在北方小麦产区与南方稻作区均有分布,如嘉靖《河间府志》载“城西有水碾硙三具,日舂麦二十斛”。
词义演变方面,唐代已引申指代整套水力设施。杜佑《通典·食货志》将“碾硙”与渠堰、舟船并列为重要水利资产。现代考古在河南洛阳含嘉仓遗址发现唐代碾硙构件,其构造包含木质水轮与石质磨盘,印证古籍记载。
“碾磑”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义
构词解析
古代文献如《通典·食货二》记载,富商曾大量建造碾磑,导致水利资源浪费,影响农田灌溉面积。这反映了碾磑在历史上兼具实用性与资源争夺的双重角色。
通过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碾磑”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通典》《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
安期子北吴闭口无言擘画骖镳澄襟赤芾弛懈楚舞丹渊倒冠落佩地行仙短兵相接顿遟烦费方程式凡号分类贯斗才光大龟货孤亭号令如山合度合后悔懊活伶伶江山如故勦殄急切缉探九转还丹句注课能灵粹铃驺立嗣漫藏诲盗耄安稚嬉明刊摩踵木汁偶言排逐髼鬙披写弱疾射鸱都将胜仗驶风説不的泰羹太阳地儿坦白铜沟忘想遗大微功小杯洗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