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圮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和文献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形与读音 "圮"读作pǐ,《汉语大词典》注音为"匹鄙切"(上声纸韵),本义指毁坏、坍塌,如《说文解字》释"圮,毁也"。该字常与建筑物相关,如"圮毁""倾圮"等词均承此义。"族"指宗族、家族,二者组合成复合词。
二、文献释义 据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考证,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方命圮族"的记载,注疏家解释为:"谓毁其族类也"。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三、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汇,主要见于古籍研究领域。其构词法体现古代汉语"动词+宾语"的复合词特征,具有典型的先秦文献语言特色(参考《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
注:文献依据来自《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第1486页、《经义述闻》(中华书局1989版)卷三,以及《尚书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版)相关章节。
“圮族”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破坏或危害同族群体的行为。这一释义源自《汉书·傅喜传》中“放命圮族”的记载,颜师古注释为“放弃教令,毁其族类”()。在《梁书·武帝纪》中也有类似用法,强调对违背法纪、危害族群者的惩处。
引申为指代因道德沦丧或行为不端而逐渐衰落的家族。此义项多见于古代文献,带有批判性,暗示家族因内部问题走向没落()。
该成语出自《尚书·尧典》,意为“违抗命令、危害同族”,常用来形容违背法纪、损害集体利益的败类。例如章炳麟在《终制》中以“方命圮族”批判破坏民族利益的叛徒()。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出现,常见于对古代社会伦理或家族兴衰的讨论中。
巴高望上百达柱八斤半报销闭会剥夺不惹眼采善宠接当归当务始终胆战登录地理家風愛风占粉墙干略拐卖瓜期归功行伍出身徽祖忽拉鹄面鸠形蛟鳄浇风贾衒惊伏眷盼灵席拢身论材马溜子芒刃美利木索内想嫖娼平恕穷相饶饱熔岩伤残韶春升瓯耍单傞俄饕残梯梁头型退让万箱倭子武皇祥历响震失色西亳衅发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