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衲袄的意思、红衲袄的详细解释
红衲袄的解释
(1).红色的补缀上衣。袄是有衬里的夹衣或棉衣。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四折:“袒下我这红衲袄,跌绽我这旧皮鞋。”
(2).曲牌名。南北曲都有。北曲属黄钟宫,一名《红锦袍》。南曲属南吕宫。
词语分解
- 红的解释 红 (紅) ó 像鲜血的颜色:红色。红叶。红灯。红尘。红包。红烧。红润。红艳艳。红口白牙。红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红人。红运。红角(?)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红。
- 衲袄的解释 一种斜襟的夹袄或棉袄。 宋 李纲 《建炎进退志》卷三:“既於 河北 、 陕西 、 京东 西 四路募兵,而军器、衲袄、旗帜之类,经 靖康 之变,类多散失。”《宣和遗事》前集:“﹝巡兵﹞腿繫着粗布行缠
专业解析
红衲袄(hóng nà ǎ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
字面释义:
- 红: 指颜色,即红色。
- 衲: 本意指缝补、补缀。在衣物语境中,“衲”常指用许多碎布片拼缀缝制而成的衣物,即“百衲衣”,带有朴素、节俭或僧侣服饰的意味。
- 袄: 指有衬里的中式上衣,通常指冬季穿的棉袄或夹袄。
- 合义: 因此,“红衲袄”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一种用红色碎布片拼缀缝制而成的、有衬里的上衣。它强调了衣服的制作工艺(拼缀)和颜色(红)。
-
文化内涵与引申义:
- 在传统戏曲(尤其是昆曲、京剧等)和古典文学中,“红衲袄”具有更特定的指代意义。它常指一种身份低微的年轻女性(如丫鬟、侍女)所穿的特定款式的红色袄子。
- 这种袄子通常是红色的,有时在领口、袖口等处有简单的镶边装饰。虽然名为“衲袄”,但在戏曲行头中,它并非真的用碎布拼成,而是指代一种样式相对简单、朴素的红色女袄,用以标识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多为婢女、小家碧玉等)。
- 象征意义: 穿着“红衲袄”的角色,通常性格活泼、直率、忠诚或泼辣,是戏曲中常见的、推动剧情发展的配角形象。例如,《西厢记》中的红娘、《牡丹亭》中的春香等经典丫鬟角色,其戏服中就包含“红衲袄”的元素。
- 曲牌名: “红衲袄”也是南曲曲牌名,属南吕宫,常用于戏曲唱段中。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红衲袄”的释义明确包含其作为戏曲服饰的含义,指出其为“传统戏曲中旦角(多指丫鬟)所穿的红色上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
-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详细介绍了戏曲行头中的“袄”类服饰,其中“红衲袄”是特定角色(如丫鬟)的常用着装,并说明了其颜色、样式特点和在舞台上的象征作用。(可查阅《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行头·衣箱”部分)
- 《金瓶梅词话》等古典文学作品:在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等文本中,有对丫鬟穿着“红衲袄”的具体描写,印证了其在当时社会作为特定身份女性服饰的存在。(例:《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四回)
网络扩展解释
“红衲袄”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服饰类)
-
定义
指红色的补缀上衣,属于有衬里的夹衣或棉衣。其名称中的“衲”强调衣服经过缝补或拼接,可能带有朴素、实用的特点。
-
文学例证
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第四折提到:“袒下我这红衲袄,跌绽我这旧皮鞋。”此处通过李逵的动作描写,侧面反映红衲袄作为当时常见服饰的特点。
二、曲牌名称(戏曲类)
-
音乐属性
红衲袄是传统南北曲中的曲牌名:
- 北曲:属黄钟宫,又名《红锦袍》;
- 南曲:属南吕宫。
-
应用场景
作为曲牌,多用于古典戏曲的唱段编排,体现特定情感或场景。例如,南曲版本可能更注重婉转抒情的表达。
补充说明
- 词源特点:该词融合了服饰文化与戏曲音乐元素,反映了古代汉语词汇的多义性。
- 现代使用:当代主要用于古典文学研究或戏曲领域,日常口语中较少出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曲牌的具体曲式结构或服饰形制演变,可参考古籍《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或服饰史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迭布编珠弊屦镈人草莽英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城堡撑摐尺蹏冲猋创始喘呼遄疾刺审翠红乡村醅寸铁在手存肄促生蛋花电波點絳唇东掩西遮饾版二连浩特市儿媳迩英非斥鼓誉寒窭翰素胡绳剑眉交际己饥己溺机井敬授人时击切闿张裂壤立挣龙睛鱼绿莹莹盲风妬雨祃牙门彩绵绵不絶明嶷蹑脚蹑手湓口品尝鼽鼻塞鸿塞雁霜洁说得去庭问僞局仙人柱先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