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干肉。
(2).犹枯竭。 黄远庸 《大势》之二:“若能统一国库,实行整理 中国银行 ,则金融与财政交相为用,则内阁或不致以穷而乾腊以死矣。”
乾腊:1.干肉。《金史·世宗纪下》:“ 辽 主闻民间乏食,谓何不食乾腊,盖幼失师保之训,及其即位,故不知民间疾苦也。”
(2).指尸体干枯不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朅盘陀国》:“其王寿终,葬在此城东南百餘里大山巖石室中,其尸乾腊,今犹不坏,状羸瘠,人儼然如睡。”
(3).指干梅。《初学记》卷二八:“《山海经》:‘ 云山 之上,其实乾腊。’ 郭璞 注:‘腊,乾梅也。’”按,今本《山海经》无此文。
“干腊”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根据高权威性来源(如沪江在线词典、查字典等)及文献引证,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干肉
指经风干或腌制保存的肉类,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金史》提到辽主因不知民间疾苦,反问“何不食乾腊”。
尸体干枯不坏
描述尸体因特殊环境(如干燥寒冷)自然脱水形成的干尸状态。如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朅盘陀国国王遗体“乾腊不坏,状如沉睡”。
枯竭状态
引申为资源或生命力的耗尽。近代黄远庸在《大势》中以“乾腊以死”比喻财政枯竭导致的衰亡。
部分低权威性资料提到“干腊”指“干梅”,但此义项缺乏可靠文献佐证,可能为误传或方言用法,需谨慎采纳。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权威工具书,以获取更系统的释义。
《干腊》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将食物进行腌制和干燥的过程,使其变得耐久,增加风味。
《干腊》的部首是“干”,共包含5个笔画。
《干腊》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起源于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在古代,人们常常将肉类、鱼类等食物进行腌制和干燥,以便在长途旅行、过冬等特殊情况下食用。
《干腊》的繁体字为「乾腊」。
在古代,干腊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与现代写法相同的字形。
1. 她用特殊的配方进行干腊,将肉腌制出了独特的口味。
2. 干腊的鲜鱼在冬天依然能保持鲜美的口感。
与《干腊》相关的组词还有:腊肉、腊味、干肉、腊肠等。
和《干腊》意义相近的词语有:晒干、晒谷、腊制等。
与《干腊》意义相反的词语是:鲜食、湿润、未腌制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