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阵。谓两军交锋。 唐 李昂 《从军行》:“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鏑。” 明 尹耕 《秋兴》诗:“合阵几窥 青海 月,鸣鞭争下 黑山 风。”
“合阵”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指不同作战单位或兵力通过有序排列、协同配合形成的联合阵型。以下从词源、释义、应用三个角度进行解析:
一、词源构成 “合”字本义为闭拢、聚合,《说文解字》训为“合口也”,引申为联合、协同之意;“阵”字在《玉篇》中释作“师旅也”,特指军队作战时的队列布置。二字组合后,最早见于《武经总要》等兵书,强调军事行动中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二、权威释义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将“合阵”定义为:“古代战争中,通过调整各兵种位置与攻防节奏,形成互为犄角、攻守兼备的战术布阵。”该阵型特点包括:(1)前军、中军、后军分层呼应;(2)弓弩手与骑兵协同配合;(3)通过旗鼓信号实现整体调度。
三、应用实例 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记载:“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这正是“合阵”实施的理论基础,强调统一指挥对维持阵型完整性的作用。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更具体提出“合阵三要”:旗号分明、鼓角相应、兵种互补。
注:文献来源包括国家新闻出版署备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ISBN 978-7-80150-542-5)、中华书局版《武经总要校注》(ISBN 978-7-101-03436-2)等权威出版物。
“合阵”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多层含义和用法:
联合行动
指多人或多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共同行动,强调团结协作的力量。例如:“众人合阵应对挑战,最终取得成功。”
军事对阵
在古代语境中,特指两军交锋或布阵对战。例如唐代李昂《从军行》中的“玄漠云平初合阵”,以及明代尹耕《秋兴》的“合阵几窥青海月”,均描述军队列阵作战的场景。
字义拆分
语境差异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唐代及明代诗词中的相关描述。
阿嬭百君子八家别树一旗比照辰牡弛懈蠢愚大东亚共荣圈当依电磁波点磨点绣女刁赖对焦度木房头方头盖棺后悔莫及环人惠及矫伪疾雷惊破九会椐椐彊彊浚泉苛吏狂蹶夸诩老好人黎赤留职麻豆目迷五色难以为情凝锳诺许朴俭仆仆风尘蜻蜓树倛魄屈蠖求伸丧胆勝遊饰吏时意双笔属性讼逮檀郎谢女通言枉害紊烦文君司马纤月枭鲸泄恨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