倛魄的意思、倛魄的详细解释
倛魄的解释
即倛丑。参见“ 倛丑 ”。
词语分解
- 倛的解释 倛 ī 古代术士驱鬼时所戴的形状可怕的面具,亦称“倛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古同“欺”,欺诈。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魄的解释 魄 ò 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丢魂落魄。魂飞魄散。 精神,精力:魄力。气魄。体魄。 古同“霸”,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 古同“粕”,糟粕。 古同“珀”,琥珀。 笔画数:; 部首:鬼; 笔顺编
专业解析
倛魄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与古代驱邪仪式中的面具密切相关,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倛魄(qī pò)指古代驱疫辟邪仪式中使用的鬼怪面具,又称“倛头”或“魌头”。其核心含义包含:
- 形貌特征:造型狰狞可怖,用以象征鬼魅或凶神。
- 功能作用:在傩戏或祭祀活动中佩戴,以震慑、驱逐邪祟。
二、字源与构词解析
- “倛”:从“人”从“其”,本义指戴面具的方相氏(驱疫之神),引申为面具。《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但《荀子·非相》有载:“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杨倞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
- “魄”:本指魂魄,此处引申为鬼魅形象。《礼记·祭义》郑玄注:“魄,谓形之灵。”面具即用以表现鬼魅之形灵。
三、文献例证与文化内涵
- 《荀子·非相》:“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印证“倛”为驱鬼面具,孔子相貌被形容如戴此面具般威严。
- 《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其面具即“倛魄”原型,用于宫廷傩仪。
- 文化功能:作为傩文化载体,倛魄体现了古人以凶制凶的巫术思维,兼具宗教与戏剧表演属性。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驱傩时“以禳恶气”,面具即核心道具。
四、现代释义与关联词
《汉语大词典》释“倛魄”为:“古时驱疫辟邪用的面具。” 其同源词“魌头”亦指丧葬所用鬼面,见于《新唐书·礼乐志》。
参考文献来源:
-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
- 郑玄注《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 段安节《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倛魄”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
基本释义
“倛魄”读作qī pò,与“倛丑”同义。根据《汉语大词典》,“倛丑”是古代祈雨仪式中使用的土偶,因此“倛魄”也指向这一特定用途的器物。
-
延伸背景
- 该词由“倛”和“魄”组成,均为左右结构的汉字。从词源看,“倛”可能与驱邪、祭祀相关,“魄”则多指魂魄或形态,组合后引申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道具。
- 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已极少使用,更多见于古籍或专业文献中。
-
相关提示
- 需注意与“敚魄”(duó pò,形容惊心动魄)区分,二者拼音、含义均不同。
- 若需深入探究,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权威工具书,获取更详细的释义及用例。
“倛魄”属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词汇,理解时需结合古代祭祀习俗的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白梨白梓邦栋冰糖博辨朝衙惆惕大后日大罗天大盆地鵰翎顶针续麻对簿公堂娥影沸洋洋奉土覆露幞囊府帖工尹刮磨孤行己意鬼哭神嚎国政后肢笳笛交盟节嫠浄门谨行俭用蹐滞口分裈带乐悬马鞍鞽闷捱捱濛漪民富国彊幕里红丝难于上天捏素攀绊呛啍情见势屈荣干戎卫冗浊胜出圣辉市布使马鄂伦春司啬锁顿堂屋桃李成蹊外典罔利兦命晚兴我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