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伪;虚假。《汉书·贾谊传》:“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餘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无行义之尤者也。” 颜师古 注:“言诈为文书,以出仓粟近十万石耳。”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五状》:“意者朝廷以臣所言皆为矫伪,不足听察邪?” 明 张居正 《答南台谏》:“惟丈俯鉴愚悃,早为停寝,僕此意发自丹愫,絶无矫伪。”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然因让而争,矫伪已甚,生息此土,则亦劳矣,不如作詼谐观,反有啟颜之效也。”
“矫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定义
指人为的虚假或作伪行为,即通过刻意掩饰真实情感或意图,表现出与实际不符的虚伪态度。例如《汉书·贾谊传》提到“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颜师古注释为“诈为文书”以骗取粮食,体现了该词的核心含义。
词源与结构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宋代司马光在奏疏中质问“臣所言皆为矫伪”,明代张居正则以“绝无矫伪”自证坦诚,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矫伪已甚”的社会现象,均反映了该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批判性使用。
使用场景与延伸意义
多用于描述社交场合中的虚伪表现,如刻意讨好他人或掩饰真实目的。现代语境中可延伸至职场、政治等领域,强调表里不一的行为。
近义辨析
与“矫饰”相近,但“矫伪”更侧重“伪”的欺骗性;与“虚伪”相比,则多了一层“刻意修正言行”的主动性。
该词从古至今均含贬义,常用于批判不真诚的行为模式。需注意其与单纯“虚假”的区别,关键在于“矫”所暗示的主动修饰过程。
矫伪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包括矢(shǐ)和言(yán)。矢是指箭头,表示直线和追求真实,而言则表示语言和言论。这个字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5画和7画。
矫伪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源自《汉书·王莽传》:“矫言时舍”,意思是改正言辞,舍弃虚伪。后来,这个词的意义逐渐扩展为纠正虚伪的行为和态度。
在繁体字中,矫伪通常被写作「矯僞」。
古时候,矫伪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矫伪被写作“矯偽”。这个写法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了。
以下是一些关于矫伪的例句:
1. 他没有矫伪的言辞,总是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2. 面对领导的问题,他没有回避,也没有矫伪,而是坦率地承认错误。
矫伪的组词包括:
1. 矫正:改正错误或不合理的事物。
2. 矫情:指人们故意表现出与真实情感不符的态度或行为。
3. 矫健:形容身体强健或心理状态良好。
矫伪的近义词是真实、诚实,反义词是虚伪、伪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