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言的意思、通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言的解释

(1).互通言语。《汉书·郊祀志上》:“可使通言於神人。”《水浒传》第二四回:“叔嫂通言礼禁严,手援须识是从权。”

(2).通达的言论。《弘明集·正诬论》:“寻斯言,似乎幸人之灾,非通言也。” 吴恒炜 《<知新报>缘起》:“子弟日见通事,闻通言,谈通议,前后左右罔非通人也。”

(3).训诂学术语。浑言的统称。与“析言”相对。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狗有县蹏曰犬,《説文》犬未成豪曰狗,《释畜》通言则同,析言则异。”参见“ 浑言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通言”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其解释及用例综合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互通言语
    指双方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例如《汉书·郊祀志上》记载的“可使通言於神人”,即通过言语与神灵沟通。明代《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叔嫂通言礼禁严”也体现了人际间语言互通的情景。

  2. 通达的言论
    指具有普遍性或哲理性的言论。如《弘明集·正诬论》提到“非通言也”,强调某些言论缺乏普遍适用性;近代吴恒炜在《知新报》中描述的“闻通言,谈通议”,则指广泛传播的明智观点。

二、训诂学专称

  1. 训诂术语“浑言”的统称
    在训诂学中,“通言”与“析言”相对,指笼统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达。例如章炳麟在《文学说例》中指出:“通言则同,析言则异”,即同一词汇在泛称时意义相同,细分时则存在差异(如“犬”与“狗”的用法区别)。

三、扩展应用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学术讨论,可参考汉典、《弘明集》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通言

《通言》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两个字:通和言。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字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语包括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通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通字由两个部首组成:辶和口。辶是边走部,表示行走,口是口部,表示与口有关。通的笔画数为4。

言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言字由两个部首组成:讠和口。讠是讠部,表示说话,口是口部,表示与口有关。言的笔画数为7。

来源

通言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通指的是广泛、普及,也可以表示一种流行的语言;言表示说话、语言。因此,《通言》可以理解为普及的语言,也可以指代一种普遍通用的方言或口音。

繁体

《通言》的繁体写法与简体一样。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通的写法为辶冬,并非现在的形状;言的写法为訁,是讠的古代形状。

例句

1.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通言。 2. 这个地区的通言与标准普通话有一些区别。

组词

通行、通路、通信、语言、官通、通交

近义词

普通话、方言、口语、流行语

反义词

不通、闭口、不言、异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