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合的意思、冻合的详细解释
冻合的解释
犹言冰封。《晋书·慕容皝载记》:“ 皝 将乘海讨 仁 ,羣下咸諫,以海道危阻,宜从陆路。 皝 曰:‘旧海水无凌,自 仁 反已来,冻合者三矣。昔 汉光武 因 滹沱河 之冰以济大业,天其或者欲吾乘此而克之乎!’” 唐 李益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诗:“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 汉 使前。” 宋 苏轼 《雪诗》之一:“石泉冻合竹无风,夜色沉沉万境空。” 明 钱澄之 《三一上人雪竹歌》:“叶上离离雪不动,普天冻合无风吹。” 清 陈维崧 《东风第一枝·丁巳元日大雪是日迎春》词:“白茫茫冻合乾坤,不辨春来何处。”
词语分解
- 冻的解释 冻 (凍) ò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冻结。冻害。冻馁。 汤汁凝成的胶体:鱼冻。肉冻。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冻得慌。防冻。冻伤。冻疮。 笔画数:; 部首:冫; 笔顺编号:
- 合的解释 合 é 闭,对拢:合眼。合抱。珠连璧合。貌合神离。 聚集:合力。合办。合股。合资。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合格。合法。情投意合。 应该:合该。合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
网络扩展解释
“冻合”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描述寒冷气候下水面或地面完全冻结的现象,属于较为文言的表达。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指“冰封”,即因严寒导致水体或地面完全冻结成整体的状态。
- 结构:动词短语,由“冻”(冻结)和“合”(闭合、覆盖)组合而成,强调冰冻的全面性与紧密性。
二、出处与用例
- 历史文献:
《晋书·慕容皝载记》中记载“自仁反已来,冻合者三矣”,描述海水因严寒多次冻结的现象。
- 古典诗词:
- 唐代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从来冻合关山路”;
- 宋代苏轼《雪诗》:“石泉冻合竹无风”;
- 清代陈维崧词中“冻合乾坤”形容天地被冰雪覆盖。
三、现代用法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用于描绘极寒场景或隐喻凝固、停滞的状态。例如:“寒冬腊月,湖面冻合如镜”。
四、注意事项
- 语境适配:因其文言色彩,日常交流中可用“结冰”“封冻”等替代。
- 引用建议:若在学术或文学场景中使用,建议标注出处(如《晋书》、苏轼诗等)以增强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冻合(dòng hé)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物体表面因低温而结冰或凝固的现象。在字形上,冻合的部首是冫(bīng),冫字与水字旁类似,表示与冰或水相关的意思。冻合这个词一共包含了7个笔画,由于每个字的形状和笔画数目不同,所以无法拆分出冻和合两个独立的字。
冻合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不同于现代汉字的简化,笔画繁多。根据古时的汉字写法,冻合可以写作「凍合」,并且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以下是一些关于冻合的例句:
1. 冻合的湖面上,孩子们在滑冰。
2. 冬天的寒冷使得树叶冻合在一起。
3. 过去农村的冬天,水井会冻合住。
根据冻合的意思,可以组合以下词汇:
1. 冻结(dòng jié)
2. 冰冻(bīng dòng)
3. 凝固(níng gù)
冻合的近义词包括:
1. 结冰(jié bīng)
2. 固结(gù jié)
3. 冻结(dòng jié)
而冻合的反义词则是:
1. 融化(róng huà)
2. 解冻(jiě dòng)
3. 溶化(róng huà)
冻合表示了寒冷天气中物体表面结冰或凝固的现象,具有很高的描述性。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我很乐意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