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董卓传》:“ 吕布 斩 董卓 ,尸之於市。天时始热, 卓 素充肥,脂流於地。守尸吏然火置 卓 脐中,光明达曙。”后以“然脐”为奸佞可悲下场的典实。 唐 杜甫 《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诗:“然脐 郿坞 败,握节 汉 臣回。” 宋 王安石 《和王乐道<烘虱>》:“然脐 郿坞 患溢世,焚寳 鹿臺 身易货。” 清 宋琬 《诏狱行》:“神奸脱距竞葅醢,亦有然脐当路衢。”
“然脐”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东汉权臣董卓的结局相关,主要用来比喻奸佞之人的可悲下场。以下是详细解释:
“然脐”通过董卓之死的具体场景,抽象为对奸恶者的讽刺与警示,兼具历史叙事与道德训诫的双重功能。
《然脐》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事情到了最后一步。
《然脐》是由“火”、“月”、“手”、“肉”、“哥”这五个部首组成,总共有五个笔画。
《然脐》最早见于《左传·隐公二十四年》,其中有句话:“予犹升木,然后取象书籍,然后脐仁。”意思是说我即将攀爬木材,然后拿取象征读书的书籍,然后事情就到了最后一步。
《然脐》的繁体字是「然臍」。
《然脐》的古时候写法是(并非特指某一种古代字体)
「然脐」
他经过辛勤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事情到了《然脐》。
- 危如累卵
- 功德圆满
- 无可奈何
- 了结
- 尘埃落定
- 完成
- 事未竟
- 初见端倪
- 事态未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