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两歧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诗:“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沉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两岐”(也作“两歧”)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分岔或分支
原指事物分为两支或两个分岔,如麦穗分叉生长。例如《后汉书·张堪传》记载:“麦穗两岐”,形容麦子丰收的景象。
意见或思想的分歧
引申为两种意见、方法不统一。如《宋史》提到“两歧遂分,党论滋炽”,指观点对立。
称颂官吏治理有方
古代用于赞颂地方官员促进农业丰收,如“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借指麦子或特异农作物
因“两岐”常与麦穗关联,逐渐成为麦子的代称,也指生长奇特的庄稼。
诗词中的意象
唐代白居易、宋代哀长吉等诗人用“两岐”描绘丰收或自然景象,如“今年瑞麦分两岐”。
现代汉语中,“两歧”多用于描述意见分歧或方法不统一,例如:“讨论中观点两歧,难以达成共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宋史》等史料来源。
《两岐》是一个词,意思是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或选择。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两”和“岐”。下面我们来拆分一下它们的部首和笔画。
“两”字的部首是“一”,它的笔画数是丨,表示“一”。而“岐”字的部首是“山”,它的笔画数是五,表示“山”。所以整个词的总笔画数是丨+五=六。
《两岐》这个词的来源非常有趣。它最初出现在《左传》中的记载,当时是描述晋国面临两条选择的困境。“两岐”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在面临两个不同的选择时,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
在繁体字中,“两岐”的写法和简体字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笔画的书写稍微复杂一些,但意思是一样的。
古时候,“两岐”这个词的写法有一些变化。在古代汉字中,“岐”的形状更加像一个山谷的样子。同时,“两”的写法也不同,是两个“人”字并排放在一起,表示“两个人”。这种写法更加直观地表达了词义。
以下是一些使用“两岐”这个词的例句:
1. 面临两岐,他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条路。
2. 这个项目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他们面临着两岐的选择。
《两岐》这个词可以和其他词组合成新词,例如“两岐抉择”、“两岐分野”等。它的近义词可以是“十字路口”、“抉择”等,表示在面临选择时的困境。而它的反义词则可以是“一条道”、“单一选择”等,表示没有其他选择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