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文雅而有风度。《南史·王训传》:“眉目疎朗,举动和韵。”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有道之器》:“ 彦回 风流和韵,施之燕閒,故是佳士。”
(2).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吟咏滋味,流於字句。气力穷於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范文澜 注:“异音相从谓之和,指句内双声叠韵及平仄之和调;同声相应谓之韵,指句末所用之韵。”
谓依照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 唐 白乐天 为 杭州 刺史, 元微之 为 浙东 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数十言,篇章甚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 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诗集>自序》:“叠韵之巧,盛于 苏 黄 ;和韵之风,流于 元 白 。”
和韵是汉语古典诗词创作中的特殊唱和手法,指依照他人诗词的原韵或韵部来创作应答之作,追求韵律的呼应和谐。其核心含义与规则如下:
韵律应和
“和”指唱和、应答,“韵”指诗词的押韵规则。创作者需严格遵循原作的韵脚字(依韵)、同韵部字(用韵)或原韵字及次序(步韵)进行创作,形成声律上的共鸣。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著。
艺术互动性
和韵是文人交流的重要形式,通过韵律的复现体现对原作的尊重,同时展现自身的才学。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即步韵名作而成经典。
来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根据用韵严格程度,分为三类:
依韵
仅用与原作同一韵部的字,不限定具体韵脚。
例:王安石《明妃曲》之和作。
来源:《钦定词谱》,清代王奕清等编撰。
用韵
使用原作所有韵脚字,但顺序可调整。
例:黄庭坚《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
来源:《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
步韵(次韵)
完全复现原作的韵脚字及其先后次序,难度最高。
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步其弟苏辙原韵。
来源:《苏轼全集校注》,张志烈等主编。
和韵创作推动了诗词格律的精细化发展,尤其在宋代成为文人雅集的典型范式,强化了作品的互文性与艺术竞争。但过度追求形式亦可能束缚内容表达,如清代沈德潜批评“步韵最害人意志”(《说诗晬语》)。
来源:《中国诗学体系论》,陈良运著;《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
“和韵”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解释:
音调和谐
指声音或诗句的韵律协调悦耳,常用于描述音乐、诗歌的韵律美感。例如“气力穷于和韵”()。
在诗词创作中,强调句中音调搭配及句末韵脚相协,如“合韵似鸣琴”比喻琴瑟和谐的意境()。
诗歌唱创作方式
特指旧体诗依照原诗韵脚进行创作,分为三种形式:
指文雅从容的举止与气韵,如《南史》中描述王训“眉目疏朗,举动和韵”,宋代文献称“风流和韵,施之燕閒,故是佳士”()。
作为名字时,“和”象征安定淡泊,“韵”代表风度才情,组合寓意性格沉稳、才华博学()。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2)。
傲气拜除班配笔力兵利猜拳行令残慢馋渴潮烟成仁取义雕琢动定房庙防微杜衅烦恼贼飞掣戆头戆脑孤犊触乳贺楼宦达华秩枷研局地扣天絶境绝嗣絶致抗脏凉冰冰廉吏练卒例授轮尺马革纳石暖炕辟水犀剖腹奇请它比七言律诗渠黄羣龙日落冗乱软风帤秽撒风三谢生哭人施香死信踏赏吐华推戈误会无形无淫武直闲泰谢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