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马革裹尸 ”。
“马革”是汉语词汇,常用于成语“马革裹尸”,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字面含义
“马革”指马皮,古代战争中常用马皮包裹战士的遗体,后引申为“为国捐躯”的象征。
成语延伸
“马革裹尸”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强调军人视死如归的气节。例如《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载:“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历史背景
成语源自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事。他年过六旬仍主动请缨出征,并留下名言:“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
古籍记载
象征意义
形容为正义、国家或信仰奋不顾身的精神,如:“军人的生命应表现在沙场,纵然马革裹尸,也是死得其所。”。
现代应用
可用于赞颂英雄气概,或激励奉献精神。例如:“面对困境,他展现出马革裹尸般的决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后汉书》或成语词典。
马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用马的皮革。在古代,马革通常用来制作盾牌或防护衣,因此也可指战争挡箭牌或保护。
马革的拆分部首是马和革。马是表示马匹的意思,革是表示皮革的意思。
马的笔画数为3,革的笔画数为9。
马革一词源于《尚书·周书·进德》:“天之面,不测之祸福,至于此乎!君子失时,故守时。其身正而不化,虽有周公之大器,晋文之明德,祸福不至于他人。昔晋文公驾远马不逸,及其近马革不成。”它形象地描述了晋文公事先死马皮书的故事。
马革在繁体中的写法为「馬革」,部首与简体相同,符号稍有差异。
古代汉字写作「馬革」,形象地表现了马皮革的来源和使用。
1. 为了保护自己,战士们用马革制作了坚固的盾牌。
2. 这个古老的防护衣是用真正的马革做成的。
马鞍、马具、马车、革命、革新、革命。
马皮、马靴、马蹄。
马肉、革命、革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