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和议的意思、和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和议的解释

[peace negotiations] 战争双方的和谈会议

详细解释

(1).关于停战、讲和的主张。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 秦会之 既主和议,大帅皆罢兵权。”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正统 己巳秋,兵部尚书 于谦 以社稷为重,力排和议。”

(2).与对方达成的和平协议。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八年二月》:“用兵须杀6*人,若因和议得遂我所欲,岂不贤於用兵。”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道光 二十二年,西夷和议成, 林文忠公 则徐 戍謫 伊犂 。” 沙汀 《范老师》:“ 成都 物价大跌,因为和议已经成功,内战停止打了。”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和议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和议”是汉语中由“和”与“议”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协商达成和平协议的行为或结果。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和议”指“交战双方为结束战争状态而进行的谈判或达成的协议”,强调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意图。

从词源角度分析,“和”本义为声音相应,引申为和谐、平息争端,《说文解字》释为“相应也”;“议”指商议、讨论,《广韵》注为“谋也”。二字结合后,词性为名词,多用于描述古代军事冲突后的外交协商场景,如《宋史·高宗纪》记载的“绍兴和议”即为典型历史案例。

在历史文献中,“和议”常与“盟约”“条款”等词连用,特指包含具体约束条件的正式协议。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五载:“辽人请和议,岁遗银绢”,此处明确体现协议中的物质补偿条款。现代语境下该词仍保留书面语特征,常见于历史研究领域。

权威文献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2. 许慎《说文解字》
  3. 脱脱《宋史》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网络扩展解释

“和议”指交战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停战或和平协议的行为及其结果,常见于历史与文学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 核心定义:指战争双方为停止冲突而进行的和平谈判,或由此达成的协议。例如绍兴和议中,南宋与金国通过谈判划定边界、确立纳贡关系。
    • 词义扩展:既包含谈判过程(如“力排和议”),也指协议结果(如“签订和议”)。
  2. 历史实例

    • 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向金称臣,每年纳银绢各25万,边界划定为淮河至大散关。
    • 明代案例: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反对与瓦剌和谈,主张军事抵抗。
  3. 相关词汇与用法

    • 近义词:和谈、协议、契约。
    • 语境关联: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或政治博弈,如《初刻拍案惊奇》中“和议既成”的表述。

若需了解其他历史条约或词语的演变,可参考汉典、百度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拔萃出类褊阸不轨不合节踩麯诚绩骋说车辕传跸待臈的知低首下心斗转星移饿虎之蹊法循風顛封港浮堦甘泽过于鼓旆河南省后报候场花孽回舟兴昏僭角弓反张金口角襟素军导钧权恐耸詟栗灵地菱黄六指离相龙舌兰陇头水罗布泊鸣盗末代孙霓帱逆折铺递朴茂桥托寝兵旗鎗三邦勝流失色水牀湾然畏威怀德无束无拘乌油油陿薄下户遐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