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琴曲名。相传出于 唐 代琴师 贺若夷 ,或云出于 隋 代 贺若弼 ,故名。亦借指 弼 或 夷 。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琴曲有《贺若》,最古淡。 东坡 云:‘琴里若能知 贺若 ,诗中定合爱 陶潜 。’以 贺若 比 潜 ,必高人。或谓 贺若弼 也。考 弼 之为人,殊不类 潜 ……余考之,盖 贺若夷 也。 夷 善鼓琴, 王涯 居别墅,常使琴娱宾,见 涯 传。”
(2).复姓。 北周 有 贺若敦 。见《北史》本传。
“贺若”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根据权威资料可归纳为以下两类解释:
起源争议
相传琴曲《贺若》有两种来源说法:一说为唐代琴师贺若夷所作;另一说源于隋代名将贺若弼。宋代文人朱翌在《猗觉寮杂记》中曾提到该琴曲风格“古淡”,苏轼也将其与陶潜的诗意并提,认为二者意境相通。
文化关联
该曲常被借指创作者贺若弼或贺若夷,例如诗句“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即体现了文人对琴曲意境的推崇。
历史人物
北周时期有名为贺若敦的将领(见《北史》记载),其子贺若弼是隋代著名军事家,曾参与灭陈战役并立下战功。
姓氏特点
该复姓较为罕见,目前主要见于历史文献记载。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北史》或宋代诗词集等古籍。
《贺若》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通常用来表示对某人的祝贺或赞扬。它有时也用于表达对某个好消息或喜庆场合的庆祝。
《贺若》这个词由贝部和若部构成。贝部是汉字中一个常见的部首,表示财富和财产的意思;而若部是一个独立的字形,表示某种植物的形状。
《贺若》的拆分笔画数为12画。贝部有6画,若部有6画。
《贺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左传》中,用于祝贺魏文侯的成功。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常用词语。
在繁体字中,可以将《贺若》词分别写为「賀若」。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在古时写《贺若》时,汉字的笔画顺序可能稍有差异,但整体形状和意义并没有变化。
1. 他们一起走到领奖台,贺若声不绝于耳。
2. 她脸上洋溢着笑容,贺若的话语满怀赞美。
1. 贺喜:表示祝贺或庆祝某人或某事。
2. 贺函:表示用来祝贺或庆祝某人或某事的信件。
3. 贺礼:表示送给他人表示祝贺或庆祝的礼物。
1. 近义词:祝贺、庆贺
2. 反义词:讽刺、嘲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