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贺节日。《水浒传》第九三回:“九十二个头领,及新降将 耿恭 ,齐齐整整,都来贺节,参拜 宋江 。”《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我怎好不去贺节?”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采风记》:“﹝端午节﹞午刻焚香烛敬神,亲友互相贺节。”
贺节,指在传统节日期间向亲友或尊长表达祝贺的礼仪行为。该词由"贺"(庆贺)和"节"(节气、节日)组成动宾结构,核心含义是通过特定方式传递节日祝福。《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节日庆贺的礼节",强调其作为民俗礼仪的基本属性。
从历史渊源考察,贺节习俗可追溯至周代岁首庆贺仪式。《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这种官方祭祀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相互拜贺的习俗。汉代《四民月令》明确记载正旦日"子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已形成完整的贺节流程。
现代贺节形式主要包含三类:一是传统仪礼如春节拜年、中秋赠礼,二是书面祝福如贺卡、楹联,三是电子媒介如短信、视频问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显示,87%的民众仍保持登门贺节的传统,但年轻群体更倾向使用社交媒体传递祝福。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分析,"贺节"包含时间节点限定性(仅适用于特定节日)、行为对象明确性(需指向具体受贺者)和礼仪程序规范性(包含拜谒、祝辞、馈赠等环节)三大语义特征。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陶立璠指出,这种程式化特征使其区别于普通问候,具有维系社会关系的特殊功能。
“贺节”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hè jié,基本含义为祝贺节日。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节日礼仪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原著。
八韵诗北京人表甥避嫌伯落长沧波参天两地长戟高门车架大两担倈订譌丁翁丢心恩荣并济二贾藩盾丰胙分死奋心感逝宫嫔公学鳏寡惸独寒山子浩亹河塘画黄窖菜脚凳嫉贤妒能孔老会计制度勒马良史廉节六安茶颅骨麻椎蘑菰纳室年数迫猝却敌冠裙带关系戎马倥傯三百六十行森萃树彩蜀殿琼人泗滨友私累松阴算账琐闻僮奴伍相香侣小道消息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