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迫卒 ”。1.急迫;仓促。《汉书·刘向传》:“营起邑居,期日迫卒。” 颜师古 注:“卒,读曰猝。”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余迫猝渡 江 ,侨寓 临安 山中,父书手定,都为乌有。”
(2).窘迫,困顿。 宋 叶适 《陈处士姚夫人墓志铭》:“吾母以俭治贫……子一而女四,贫窶迫猝,尤甚於吾父在时。”
“迫猝”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含义可从两个维度解析:
急迫仓促
指时间或行动上的急促、突然,常形容事情发生得紧急或准备不足。
例证:《汉书·刘向传》记载“营起邑居,期日迫卒”,颜师古注“卒,读曰猝”,即强调时间紧迫。宋代袁褧在《枫窗小牍》中也用“迫猝渡江”描述匆忙渡江的情景。
窘迫困顿
表示生活或处境艰难、贫困潦倒的状态。
例证:宋代叶适《陈处士姚夫人墓志铭》提到“贫窶迫猝”,描述家庭因子女众多而生活窘困。
“迫猝”兼具时间紧迫与生活困顿的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迫猝(pò cù),意为突然,凭猜测或揣测来决断。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部首为辵(辶),表示行走;第二个部首为犬,表示猫科动物。
迫猝的拼音为pò cù,其中“迫”读作pò,声调为第四声;“猝”读作cù,声调为第四声。
“迫猝”一词来源于古代典籍《左传》,最早用来形容人们非常拼命地做事情,行动迅速突然。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临时决定或急于求成。
繁体字中的“迫猝”保留了原来的写法,没有变化。在繁体字中,迫猝的结构和意义都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在《说文解字》中,迫的写法为“迮”,而猝的写法为“猝丸”。这些写法是古代人们根据字形和意义提出的,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特征。
例句:
1. 他的离去迫猝而突然,让我感到有些意外。
2. 在迫猝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快速做出决策。
组词:迫害、迫使、猝然、猝不及防。
近义词:急迫、紧急、突如其来。
反义词:从容、缓慢、渐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