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ustpan] 用箕畚装土石,畚,土筐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畚箕。《列子·汤问》:“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 渤海 之尾。”
箕畚(jī běn)是古代劳动工具的组合名词,由“箕”和“畚”两种器具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箕”为竹篾编织的簸箕,用于扬米去糠或盛装杂物;“畚”为草绳或木条编制的筐状容器,常用于搬运土石。二者连用泛指土石搬运工具,常见于农事、建筑等场景。
从形制功能分析,“箕”口宽底浅,边缘微翘,便于抛扬筛选;而“畚”多呈圆筒状,底部平整,适合承重运输。汉代《说文解字注》记载“畚,蒲器,所以盛粮”,说明其材质可含蒲草、竹木等原料。两器具组合使用时,“箕”负责分筛,“畚”承担转运,形成完整的劳作链条。
在文献应用中,《列子·汤问》载“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生动再现愚公移山时使用箕畚的场景。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亦注“畚者,盛土之器”,印证其历史延续性。现代方言中,晋语区仍保留“簸箕畚斗”等衍生词汇,体现语言活态传承。
“箕畚”是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bě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定义
箕畚指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主要用于盛装土石或簸粮食。在《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中,它被描述为运土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地域差异
文学出处与用法
该词出自《愚公移山》,文中愚公率子孙“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指用箕畚装载土石搬运到渤海边。此处“箕畚”作动词,意为“用箕畚装运”。
注释争议
部分教材注释可能简化为“簸箕”,但需注意其实际包含运土与簸粮的双重功能,避免歧义。
箕畚是古代农用或工程用具,兼具盛装、运输功能,因地域和用途差异有不同名称,文学经典中多指搬运土石的工具。
本人禀告仓敖参究搀袭晨露持摄酬赓垂线点正叠用斗酒学士分别部居钩元提要丱齒嘏辞顾曲周郞横拓画名会剿火熟检核津垫惊涛骇浪景柱聚伞花序括帖谅节两许怜眷聊城市狸德粒间力竭杩槎觅便曩贤撚支你等砰磅偏裨器抱七轮风人我是非容忍洒泣善女人圣系深化改革赦事诛意施关发机手八叉顺安思士司用踢竪吾等无始梧鼠五技嚣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