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黥刑的意思、黥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黥刑的解释

犹墨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一节:“因为太子是嗣君不便施刑,把太子的师傅 公子虔 、 公孙贾 两个大贵族施了黥刑(面上刻黑字),第二天新法完全通行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黥刑,又称墨刑,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指在犯人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刻文字或图案,并染以墨色的刑罚。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永久性的身体标记对犯罪者进行羞辱与惩戒,兼具肉体惩罚与社会身份标识的双重作用。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义与别称


二、历史沿革与执行方式

  1. 起源与早期记载:

    黥刑最早见于《周礼·秋官》,为五刑(墨、劓、刖、宫、大辟)中最轻者。商周时期主要用于惩治轻罪,如盗窃、斗殴等。

  2. 秦汉典型应用:
    • 秦代:广泛适用于逃兵、官吏渎职等,《史记》载秦末英布因罪“黥其面”,后称“黥布”。
    • 汉代:文帝废肉刑时黥刑被改为“髡钳城旦舂”(剃发戴枷服劳役),但后世仍复用。
  3. 刺刻部位与内容:
    • 位置:初以额颊为主,宋代起扩展至耳后、手臂(如岳飞“精忠报国”为特例)。
    • 图案:除罪名(如“劫”“盗”)外,宋明后常刺发配地名(如“配沧州”)或部队番号(如“某军”)。

三、功能与社会意义

  1. 惩戒与羞辱:

    通过永久性标记使罪犯无法隐匿身份,《唐律疏议》称“刻其肤而涅之,俾人共见”,形成心理威慑。

  2. 身份标识:

    黥痕成为“刑余之人”的终身烙印,限制其仕途、社交(如宋代规定黥面者不得参加科举)。

  3. 军事管理工具:

    宋代“黥兵制”在士兵面部刺字,防止逃亡(如《水浒传》林冲被刺配沧州)。


四、演变与废除


五、文化影响

黥刑在文献中频繁出现,如《史记》载韩信讥讽项羽“妇人之仁”时提及“黥布”;《水浒传》中宋江、武松等人物皆因刺字强化悲剧色彩,反映古代法律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干预。


结语

黥刑作为延续两千余年的制度,从先秦的肉刑到明清的符号化惩戒,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明刑弼教”的治理逻辑。其废除标志着传统刑罚体系向近代法治的转型,亦成为研究古代社会控制与身体政治的重要标本。


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
  2. 《历代刑法考》(沈家本著)
  3. 《唐律疏议》(长孙无忌等编撰)
  4. 《清史稿·刑法志》

网络扩展解释

黥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别称
    黥刑又称墨刑、刺字、黵刑,属上古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沿用时间最长的肉刑。其特点是通过在犯人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刻文字或图案,并涂墨形成永久标记,兼具肉体惩罚与精神羞辱的双重作用。

  2. 施行方法

    • 早期方式:西周时期用刀刻皮肤,再填墨炭,伤口易感染甚至致死。
    • 后世演变:五代后晋起成为附加刑,改用针刺刻字,降低直接伤害但保留耻辱性。
  3. 历史演变

    • 起源与盛行:西周已普遍使用,周初“墨罪五百”对应五百条可判黥刑的罪状。
    • 名义废除:汉文帝废除肉刑后,黥刑转为非官方私刑,仍被统治者随意使用。
    • 彻底废止: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订《大清律例》时正式废除。
  4. 社会影响
    受刑者因面部标记遭受终身歧视,如秦末英布受刑后被称为“黥布”。该刑罚违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被视为莫大耻辱。

  5. 刑罚地位
    虽为五刑中最轻的肉刑,但因其持久性羞辱效果,常被用于威慑犯罪。汉朝后虽非正刑,却长期作为附加刑或私刑存在。

(注:如需完整历史案例或刑罚细节,可参考、2、6、10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舌鸟杯茗陂月徧师表伯别扭蟾宫扳桂惷駮楮泉带局代数和怠厌丹抱大箫方起反叛釜鱼高庙黄栗留近地点科责昆駼栏杆琅汤冷嗖嗖犂舌礼筵滤器贸利马掌门塾谬议乃诚恼火浓墨重彩破毁凄梗讫工青藜弃邪奇赢攘袵润色先生山堂香水山殽野湋神凫盛价射人湿季时款十战十胜泗水潜夫死者青春长在五经家香粉详观相济翔鸟祥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