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藩臬的意思、藩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藩臬的解释

藩司和臬司。 明 清 两代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 明 何景明 《省中公宴》诗:“劝酬尽是文武士,列坐俱为藩臬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正统 壬戌, 楚 之藩臬,檄 长沙 衡州 共建,其高弗及旧五尺。” 严复 《原强》:“如是而转相察,藩臬察郡守,郡守察州县。”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藩臬”是明清时期的官职合称,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藩臬”由“藩司”和“臬司”组成,分别指代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明清两代省级行政机构中的重要官职。


分职说明

  1. 藩司(布政使)
    主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及户籍事务,相当于现代省级行政长官,地位仅次于巡抚。

  2. 臬司(按察使)
    负责司法、刑狱及监察,类似省级司法与纪检部门的最高官员。


历史文献例证


其他说明

部分资料(如)提到“藩臬”有“边远地区”或“地位低下”的引申义,但此用法较罕见,主流解释仍以官职合称为准。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词典定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藩臬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个辖地范围狭小而又制度自成的割据势力。它由两个部首构成,左边的“艸”表示草字头,右边的“臬”是一个独体字,没有拆分部首,一共有15画。 藩臬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藩臬是指属于国家版图内部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方势力。这些地方势力通常由地方豪族或地方官员所建立和控制。藩臬的建立往往发生在国家政权不稳定或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全国的时期。 藩臬的字形在繁体字中保留了原始形态,即“艸”和“臬”两个字完整地形成了一个整体。古代汉字写法中,藩臬的“艸”部分通常写作“艹”,“臬”的形态相对保持不变。 以下是一个使用“藩臬”一词的例句: 他在这个地方建立了自己的藩臬。 藩臬的组词很多,可以与其他词语结合使用,例如:藩臬势力、藩臬地区、藩臬政权等。 关于藩臬的近义词可以有“割据势力”、“割据地区”等,而反义词则可能是“一统天下”、“统一政权”等。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如有任何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柏子香剥制誖暴背立比各薄弱彩棚宸念祠厘蹬空电传机饾辏泛卮废书佛灯桂葆贵素鬼子孙滚柱轴承哄传哗骇鹄面江州车解甲休兵节钺锒铛入狱滥熟怜新厌旧联谊寥纠历代里许緑林豪士买静求安门閤摩顶至足牛祸贫隘姘合贫馁峭洁契阔畦陇桑叶商枚弄色烧钱烈纸射鸱都将摄録生累视端视力耍活寳双生俗世苔藓停腾脱手相着嫌贫爱富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