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learned person] 知识渊博,亦指这样的人
(1).博学;学问渊博。《后汉书·儒林传论》:“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 班固 硕学,尚云赞颂相似; 陆机 鉤深,犹称碑赋如一。”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 欧阳文忠公 脩 鸿文硕学,宗工大儒。”
(2).指博学的人。《西京杂记》卷一:“ 成子 ( 弘成子 )后病,吐出此石,以授 充宗 ( 五鹿充宗 ), 充宗 又为硕学也。”《宋书·百官志下》:“ 汉东京 图籍在 东观 ,故使名儒硕学,著作 东观 ,撰述国史。”《明史·儒林传序》:“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在昔 欧洲 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歷,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於小説。”
“硕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学问渊博
指学识深厚、广博,常用于形容人的学术造诣。例如《后汉书·儒林传论》提到“硕学之徒”,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中称班固为“硕学”,均强调其博学特质(、)。
指博学的人
可代称学识渊博的学者或专家。如《宋书·百官志》记载“名儒硕学”参与国史编撰,清代文献中也有“鸿文硕学”的表述(、)。
词源与用法
该词源自古代汉语,属书面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正式或文学语境。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博学”展开(、)。
现代可能的引申
部分资料(如、7)提到“硕学”可能代指“硕士学习”,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且与传统含义差异较大,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硕学”以形容学问渊博为主,兼具指代博学者的功能,属于古典色彩较浓的词汇。若需表达“硕士学业”相关含义,建议使用更明确的现代术语以避免歧义。
《硕学》一词是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硕”和“学”。下面将对这两个字进行介绍。
“硕”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字,它的部首是“石”,表示与石头相关。它一共有14个笔画。部首“石”位于字的左边,下面是字的上方有三个横笔画和两个竖笔画。
“学”字的部首是“子”,表示与儿童相关。它一共有8个笔画。部首“子”位于字的左边,下面是一个横笔画和三个竖笔画。
《硕学》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仿造古代文献中的用法而创造出来的。它形容某人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因为“硕”字表示巨大、厚实,“学”字表示知识、学问,所以将两个字合在一起,形容特别高深的学问。
在繁体字中,“硕”字书写时,石部的形状更加复杂,有多个横竖撇捺组成。而“学”字的书写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的形状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而言,“硕”字的石部在下方的结构更为明显,而“学”字也有一些细微变化。这些变化在古代的碑刻、铜器等文物中可以见到。
他是一位硕学的学者,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硕士、硕果、博学硕士、学海无涯苦作舟
博学、渊博、博识
浅薄、无知、愚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