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撅起嘴唇。表示愤怒和怨恨。《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无嗔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脣嗟唶之祸。”
“聚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较为罕见,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撅起嘴唇的动作,通常用于表达愤怒、怨恨等负面情绪。该词出自《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无嗔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脣嗟唶之祸。”
多用于描述人物因不满或愤恨时的神态,如《韩非子》中将“聚脣”与“扼腕”“嗟唶”等动作并列,表现臣子心怀怨愤却隐忍的状态。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该词,常见于古籍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中。如需了解近义词或反义词,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等专业来源。
聚脣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嘴唇紧闭、合在一起的样子。这个词常用于形容人因为愤怒、困窘或不说话而闭上嘴唇。
聚脣的拆分部首是聚(jiù)和脣(chún),总共有13个笔画。
聚脣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卷阿》中的古文:「张之皇,聚脣崇方」。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聚脣经常用于描写人物压抑情感的状态。
聚脣的繁体字为聚唇。
在古代,聚脣的写法与现在相似,字形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聚脣的写法是「聚脣」。
1. 他因为气愤而聚脣不言。
2. 老师生气了,聚脣不说话。
聚脣没有明确的组词,但可以与其他形容状态的词语搭配使用。例如:聚脣默不作声、聚脣不语等。
闭口、紧闭嘴唇
张口、开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