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河运。《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 元 危素 《元海运志》:“然视河漕之费,则其所得盖多矣。”《清史稿·河渠志二》:“粮艘经行 黄河 不过数里,即入 中河 ,於是百八十里之 河 漕遂废。”参见“ 河运 ”。
(2). 清 代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的并称。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先期督抚、河漕诸大吏,迎驾於 山东 。”
(3).指治理河道工程和漕运。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政事三》:“日者勅下诸臣别筹河漕两利之策,是专为河工未就而言。”
河漕是中国古代水利与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指通过自然或人工河道进行漕粮运输的水道系统。其词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解析
“河”泛指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水道,“漕”原意为水上运输,特指官府组织的粮食、物资调运。二者结合后,“河漕”既指用于漕运的河道,也涵盖河道疏浚、码头管理等综合工程。例如《宋史·河渠志》记载:“河漕之利,通南北之货,济京师之需。”
二、历史沿革
河漕体系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隋唐大运河的贯通标志着其成熟。明代设漕运总督专管河漕事务,清代《漕运全书》详细规范了河道维护、漕船调度等制度。历史上黄河、淮河、长江等主要水系均纳入河漕网络。
三、应用范围
狭义指漕粮运输的主干河道(如京杭大运河),广义包含支流、闸坝、仓储等配套设施。例如《清会典》将“修河漕以利转运”列为国家要务,强调河道畅通对经济与军事的重要性。
四、相关词汇
与“河槽”(河道底部形态)、“漕粮”(运输的税粮)等术语存在语义关联但内涵不同,需结合具体语境辨析。
(参考资料:1. 《中国历史地理学》古籍出版社;2. 《漕运史研究》国家图书馆藏本;3. 《清代水利文献汇编》中华书局)
“河漕”是一个历史性较强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释:
河运
指通过河道运输粮食或其他物资的运输方式。例如《后汉书》记载:“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体现了古代利用河道进行粮食运输的便捷性。
清代官职并称
指清代“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的合称。前者负责黄河、运河等河道治理,后者专司漕粮运输,两者职能相辅相成。
治理工程与漕运的统称
涵盖河道疏浚、水利工程及漕粮运输的综合管理。如《清史稿》提到“粮艘经行黄河不过数里……百八十里之河漕遂废”,反映了河道治理与漕运的关联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制度细节,可参考《清史稿》《后汉书》等文献原文。
宝山跋题筚簬篮缕逼扰币献长啸愁叹逴逴大巢搭毛盖大散关钝浊多国公司督学風移浮习鬨笑家财叫横经论浄植计穷力诎九壤缉学科别可喜种嫪连老油条联合收割机凌逼铃绦离弃流精笼炉卢沟桥事变蔓引株求民团纳坦拗体诗遣唤岐黄秦蘅戚戚具尔跂足认保日痕柔曼扫帚嗣继速忌外心外翼顽把戏王昭君踠踠畏畏缩缩仵作县符宪听心不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