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目不识丁的意思、目不识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目不识丁的解释

[completely illiterate;be totally ignorant;do not know one's ABC] 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

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头

详细解释

连丁字都不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语出《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明 杨涟 《劾魏忠贤************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誥敕之馆,目不识丁。”《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苏昌》:“其子 富纲 为 滇 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说起大众来,界限宽泛得很,其中包括着各式各样的人,但即使‘目不识丁’的文盲,由我看来,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目不识丁”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目不识丁”字面指连最简单的汉字“丁”都不认识,引申为形容人一字不识,完全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极低。其中: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解释为“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文化”。

  2. 《汉语大词典》:

    释义为“丁为最简单之字,不识丁,喻人不识一字”。

三、历史典故与出处

成语最早见于《旧唐书·张弘靖传》:

唐代幽州节度使张弘靖训斥士兵时曾说:“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后人据此提炼为“目不识丁”。

宋代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中亦有“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之句,暗含对文化缺失的感慨。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使用场景与文化内涵

  1. 批判性语境:

    批评教育缺失或文化落后现象,如:“在偏远地区,部分老人仍目不识丁。”

  2. 自谦表达:

    偶用于自嘲知识不足,如:“我对科技目不识丁,还请多指教。”

  3. 社会意义:

    反映古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凸显识字能力作为社会参与的基础。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目不识丁”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形容人连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完全缺乏文化知识,通常带有贬义。其字面含义是“眼睛不认识‘丁’字”,因“丁”字结构简单,常代指最基础的汉字。

出处与典故

成语最早见于《旧唐书·张弘靖传》中记载的唐代故事:“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张弘靖用此讽刺士兵空有武力却无文化。
此外,民间还有一则趣味故事:一富商重金请人教儿子认“丁”字,但儿子最终仍将“钉子”说成“金棍子”,凸显了文盲的荒谬。

用法特点

  1.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如“他虽目不识丁,却精通手艺”。
  2. 语境色彩:常用于批评缺乏基本教育的人,或自谦文化水平低。例如明末《警世通言》中讽刺虚名读书人“目不识丁”。

社会背景

古代因教育资源匮乏,普通百姓多不识字。据考,唐代科举考生仅占总人口0.01%,印证了“目不识丁”现象的普遍性。

延伸讨论

关于“丁”字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原文可能是“个”字,因古籍传抄讹误演变为“丁”,但此说法尚未形成定论。

以上内容综合了成语的语义、历史渊源及文化背景,如需了解更详细出处或用法案例,可查阅《旧唐书》《警世通言》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措白帝百忧傍继半夜敲门不吃惊,半夜敲门心不惊边尘标称不可端倪潮满呆涩电视剧调逗儿化非类冯相氏戈壁贡礼故侯瓜轨操股权公司古始翰藻蒿棘华艳鹄俟羁靮金粟尺巾袜锦阵花营鸡生鹅斗塉土鞠侯军市考庸口误历心秘静木讷老人蹑毬偏拗倩笑乔装旗旌清歌妙舞秋罢缺略三尺桐烧缸地生杀之权伸欠实沈收伏送电挑弄通精吐诚讬天蚊力无事不登三寶殿厢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