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目不识丁的意思、目不识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目不识丁的解释

[completely illiterate;be totally ignorant;do not know one's ABC] 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

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头

详细解释

连丁字都不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语出《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明 杨涟 《劾魏忠贤************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誥敕之馆,目不识丁。”《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苏昌》:“其子 富纲 为 滇 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说起大众来,界限宽泛得很,其中包括着各式各样的人,但即使‘目不识丁’的文盲,由我看来,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目不识丁”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形容人连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完全缺乏文化知识,通常带有贬义。其字面含义是“眼睛不认识‘丁’字”,因“丁”字结构简单,常代指最基础的汉字。

出处与典故

成语最早见于《旧唐书·张弘靖传》中记载的唐代故事:“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张弘靖用此讽刺士兵空有武力却无文化。
此外,民间还有一则趣味故事:一富商重金请人教儿子认“丁”字,但儿子最终仍将“钉子”说成“金棍子”,凸显了文盲的荒谬。

用法特点

  1.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如“他虽目不识丁,却精通手艺”。
  2. 语境色彩:常用于批评缺乏基本教育的人,或自谦文化水平低。例如明末《警世通言》中讽刺虚名读书人“目不识丁”。

社会背景

古代因教育资源匮乏,普通百姓多不识字。据考,唐代科举考生仅占总人口0.01%,印证了“目不识丁”现象的普遍性。

延伸讨论

关于“丁”字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原文可能是“个”字,因古籍传抄讹误演变为“丁”,但此说法尚未形成定论。

以上内容综合了成语的语义、历史渊源及文化背景,如需了解更详细出处或用法案例,可查阅《旧唐书》《警世通言》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这个词指的是一个人眼睛看到了东西,但是却不认识它的名字,也不了解它的来历、含义等。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学识浅薄,文化知识缺乏。

拆分部首和笔画

“目不识丁”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目,不,和丁。

其中,“目”是一个汉字的部首,表示“眼睛”;

“不”是一个汉字的部首,表示“否定”、“不”;

“丁”是一个汉字,字形由4画构成。

来源

“目不识丁”最早出现在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故事中,有一位叫丁当的杀手,他为了避免被人识破,改了自己的名字为丁,但是因为他文化水平很低,不识字,所以只能用丁这个字,于是大家就形容他“目不识丁”,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形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缺乏。

繁体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是「目不識丁」。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目字的字形有所不同,但整体结构一致。丁字的字形在古代与现在基本相同。

例句

他虽然读过一些书,但是一点儿中国历史都不了解,真是目不识丁。

组词

- 目视:看着;视力。 - 目标:达到的目的或目标。 - 学识:学习所得的知识。 - 缺乏:不足;没有或不足够。

近义词

目不识丁的近义词包括目不见丁、目光短浅、见识浅薄。

反义词

目不识丁的反义词包括博学多才、博闻强识、学富五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