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后以“纫兰”比喻人品高洁。 宋 徐铉 《和萧郎中午日见寄》:“岂知泽畔纫兰客,来赴城中角黍期。” 宋 辛弃疾 《西江月·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词:“纫兰结佩有同心,唤取诗翁来饮。” 周实 《哭洗酲》诗:“纫兰搴杜更多情,年年佳耦求 云英 。”
纫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释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说文解字》释为“繟绳也”,本义指搓捻线绳、引线穿针的动作,引申为“连结”“缝缀”。
指兰花,自古被视为高洁品德的象征。《孔子家语》载:“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以兰喻君子德操。
二字组合为动宾结构,字面意为“连缀兰花”,后经文学化引申为抽象的精神行为。
核心出处:战国·屈原《离骚》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王逸《楚辞章句》注:“纫,索也;兰,香草也。言己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芷以为衣被,纫索秋兰以为佩饰。”
此处以“采兰草串联为佩饰”的意象,隐喻修身洁行、持守美德。
自《离骚》后,“纫兰”固定为君子修身养性、坚守高洁情操的典故。如清代黄宗羲《陈苇庵年伯诗序》:“纫兰结茝,矢志不渝。”
兰花生于幽谷,契合隐士超脱世俗的形象。唐代贾岛《寄山中王参》诗:“纫兰荒径畔,采蕨古岩隈”,借“纫兰”喻隐逸之志。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评:“屈子纫兰为佩,其文亦芬芳悱恻”,将“纫兰”延伸为熔铸高洁情志于诗文的创作态度。
“纫兰:比喻人品高洁或诗文风格清雅。”
“语出《楚辞》,谓连缀兰草以为佩饰。后用以比喻志行高洁。”
归入“德操”类目,引《离骚》例证其文化原型。
“纫兰”是一个源自古典文学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字面释义
“纫”指穿针引线或缝缀的动作,引申为“连缀、佩戴”;“兰”即兰花,象征高洁品格。组合后字面意为“将兰花连缀成佩饰”。
出处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佩戴香草比喻自身德行,后“纫兰”被提炼为固定表达,代指高尚情操。
比喻义与文学运用
在诗词中,“纫兰”常象征人物品性纯洁。例如:
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了古代文人以物喻志的传统,通过自然物象(兰草)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属于“香草美人”意象体系的一部分。
总结而言,“纫兰”不仅是一个动作描写,更被赋予深厚的道德象征意义,成为中华文化中标志性的精神符号。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诗词用例,可参考的文献摘录。
暗室亏心饱和兵甲擘名秤不离砣呈试承袭传嘴春回大地弹坑捣大东关冻合董狐笔多年来二马虎扼腕兴嗟坊正付丙鶝鶔宫库洪纤欢闻歌剪僇釂醻积劳军分菊坛口音懒怠廉按离鬽六蕃丽语谩忆髦儁幂级数南迁二友拗体诗匍伏七桥问题人民内部矛盾人世沧桑茹古涵今僧祇粟傻汉扇隤山淫身势学霜蝶司契丝桐搜裒孙孙庭堂投琼卫娘殟殁缃枝习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