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摧絃的意思、摧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摧絃的解释

相传古代 锺子期 听 俞伯牙 弹琴,能从琴音里得知 伯牙 心中想的是高山或是流水。 子期 死后, 伯牙 绝去琴弦,不再弹琴。事见《吕氏春秋·本味》《列子·汤问》。因以“摧絃”为悼念知音的典故。 清 王士禛 《阅先兄西樵故书泣赋》诗:“痛絶人琴今已矣, 牙生 从此竟摧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摧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折断琴弦,常用于表达极度悲痛、哀伤或决绝的情感氛围。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解析及文学例证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词典释义

  1. 本义:折断琴弦

    指物理上使琴弦断裂的动作。古琴弦由丝制成,用力过度或激烈动作可导致其断裂。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2. 引申义:象征悲恸与决绝

    因古人常以琴寄情,"摧絃"被赋予情感色彩,多用于描述弹琴者因悲痛难抑而失控断弦的场景,隐喻心碎或至哀无言的境地。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二、用法解析

  1. 情感载体

    常见于悼亡、抒愤的文学作品中,如哀悼逝者时以"摧絃"喻示知音断绝或哀思难续。

    例: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素琴本无絃,何用摧絃悲。"

  2. 行为意象

    可指代激烈的情感宣泄动作,如《世说新语》载东晋名士王徽之(子猷)吊唁弟弟王子猷时,取弟生前琴弹奏,因"弦既不调"而"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后世常以"摧琴"(同"摧絃")概括此典。

    来源:《世说新语·伤逝》


三、经典文学例证

  1. 魏晋风度中的悲情符号

    王徽之"人琴俱亡"典故成为"摧絃"的文化原型,后世诗文多借此抒发生死之痛。

    例:清代顾炎武《悼亡》诗:"独坐寒窗望藳砧,宜言偕老记初心。谁知游子天涯别,一任闺芜日夜深。追忆潘安仁悼亡诗,摧絃绝调至今悲。"

  2. 诗词中的哀思寄托

    唐代诗人孟郊《悼幼子》以"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洒向北邙坡,便是东海水。寸步不相离,今朝忽万里。稚子独摧絃,哀声落云起。"将幼子夭折之痛凝于"摧絃"意象。

    来源:《全唐诗》卷三百七十八


四、现代使用与语义流变

现代汉语中"摧絃"已非常用词,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仿古创作中,其核心语义仍保留"断弦寄哀"的象征意义。需注意与近义词"断弦"(可指丧妻)的语境区别:"摧絃"侧重动作过程及情感爆发,"断弦"更偏重状态结果。

参考资料

  1.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
  2.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中华书局, 2011.
  3. 顾炎武. 《亭林诗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4.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60.

网络扩展解释

“摧絃”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词汇,其含义与知音难觅的情感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1. 词义来源
    该词出自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据《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子期能通过琴音理解其志在高山或流水。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断弦,终身不再弹琴。因此,“摧絃”被引申为失去知音后断绝技艺或深切悼念的象征。

  2. 字面与象征意义

    • “摧”意为折断,“絃”即琴弦,字面指毁坏琴弦;
    • 深层则隐喻因知己离世而放弃心志寄托,表达对知音逝去的哀痛与孤独。
  3. 文学应用
    该词多用于诗词中,如清代王士禛《阅先兄西樵故书泣赋》的“牙生从此竟摧絃”,即以典故抒怀,强化情感厚度。

提示:若需了解近义词或相关表达,可参考古典文献中“绝弦”“碎琴”等类似表述。

别人正在浏览...

碑座鞭稍簸弄草驴草头露馋劳承祧宸扆葱笼顶指端道趸舩墩堠防夫芳桂峯岠高等教育缟辂公引谷都毫毛不犯何所不至鬟脚圜魄焕蔚昏逸绛衣大冠节角荆褐敬勤荆株旧事姬文拘弭军歌夸骜狂豪昴星团濛笼那般鸟惊鱼散破决泼剌剌遣俘釺子人情味儿沙枣蛇黄剩磁首脑庶戮万人空巷维藩渥彩戊方五花度牒无状销泐瑕瑜谢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