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解释

(1).挟制天子,并用其名义号令诸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夏五月, 刘表 遣兵救 绣 ,以絶军后” 裴松之 注引《献帝春秋》:“ 田丰 使 绍 早袭 许 ,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晋 陆机 《辩亡论上》:“旋皇舆於夷庚,反帝座乎紫闥,挟天子以令诸侯,清天步而归旧物。”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必从,然谓之尊君则不可。” 鲁迅 《华盖集续编·谈皇帝》:“其实利用了他的名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和我那老仆妇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亦省作“ 挟令 ”。《隋书·李德林传》:“公与诸将,并是国家贵臣,未相伏驭,今以挟令之威,使得之耳。”

(2).比喻借用名义,强迫令人服从。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论诗以 李杜 为準,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著名成语,其含义深刻且影响深远。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本义解析

  1. 字面释义:

    • 挟:挟持、控制。《汉语大词典》释为"夹持;挟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 天子:古代对帝王的尊称,象征国家最高权力
    • 令:号令、指挥。《说文解字》注:"令,发号也"
    • 诸侯:古代分封的各国君主
    • 整体释义:通过控制皇帝来号令各地诸侯
  2. 历史运作机制: 在中央政权衰微时(如东汉末年),权臣通过掌控皇帝取得政治合法性,以皇帝名义发布政令征讨异己。这种模式兼具政治正当性与军事威慑力,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魏书》)。

二、历史出处与演变

  1. 典籍记载:

    • 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
    • 《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谏言:"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2. 历史实践: 东汉末年董卓迁都长安开启先例,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将此法制度化。此策略助曹操平定吕布、袁绍等势力,奠定曹魏基业(《资治通鉴·汉纪》)。

三、引申义与哲学内涵

  1. 政治隐喻: 象征利用权威符号获取合法性的统治术。朱熹《朱子语类》评:"此是借势以为权"

  2. 文化象征: 成为权力博弈的经典范式,反映中国传统政治中"名实之辨"的哲学命题。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假王命以服人心"

四、现代应用

  1. 管理学引申: 指通过掌控核心资源主导行业规则,如平台经济中的"流量挟持"现象

  2. 社会心理学意义: 体现权威符号对群体行为的引导作用,印证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三国志》(中华书局校注本)
  4. 《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文献版权限制未提供链接,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检索书目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中国古代政治谋略的典型表达,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控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来号令其他势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本义与出处

  1. 字面解释:指挟持皇帝,借其名义发布政令,迫使诸侯臣服()。
  2. 历史出处:最早见于《后汉书·袁绍传》中沮授劝谏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后被《三国志》记载为曹操的政治策略()。

二、历史实践与演变

三、现代隐喻与运用
比喻在职场或组织中借用上级名义发号施令,例如员工利用领导签章推动自身决策()。这种操作既依赖权威背书,又暗含权力博弈的复杂性。

四、语言特点

  1. 结构:六字成语,复句式结构,含贬义色彩()。
  2. 近义词:“挟天子以令天下”“假传圣旨”等()。

提示:该策略虽能短期内获得主动权,但过度依赖易引发反噬,如东汉末诸侯对曹操的联合反抗。若需完整历史案例,可查阅《后汉书》《三国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邦伯褊激避谤承嗣陈虑触龙鳞大礼当室斗絶扶丞妇人家副手改调干才恭密海法衁池黄緜嚾嚾贱鬻节母金母纠结渴慕宽睿賫诣历尾率将梅雨念佛念珠軯平板电脑欠账挈杅祈死日暮路远戎王使者润滑脂挼挱伤心疾首栅极襫襏守财虏收长霜齿素舒陶令宅天厌头厅文英雾棹下马作威咸草饷漕闲宫香油鲜亮仙苑械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