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善惡惡的意思、好善惡惡的詳細解釋
好善惡惡的解釋
見“ 好善嫉惡 ”。
詞語分解
- 好善的解釋 .猶好尚。《周禮·夏官·合方氏》:“除其怨惡,同其好善。” 鄭玄 注:“所好所善,謂風俗所高尚。”.樂于為善。《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子西 長而好善。”《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公案斷歪烏盆傳》
- 惡惡的解釋 憎恨 * 。《公羊傳·僖公十七年》:“君子之惡惡也疾始,善善也樂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蓋君子善善惡惡,君宜知之。”《新唐書·魏徵傳》:“然後善善而惡惡,審罰而明賞,無為之化何遠之有!” 章炳
專業解析
“好善惡惡”是一個具有褒義色彩的四字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于贊揚人們崇尚善良、憎恨邪惡的道德取向。以下從漢語詞典和語言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
指喜愛善良美好的事物,憎惡丑惡邪惡的事物。它體現了鮮明的道德判斷和情感傾向,是儒家思想中推崇的君子品格之一。該成語由兩個動賓結構“好善”與“惡惡”并列組成,其中:
- 好 (hào):動詞,意為“喜愛”、“崇尚”。
- 善:名詞,指“善良”、“美好”的人、事或品德。
- 惡 (wù):動詞,意為“憎恨”、“厭惡”。
- 惡 (è):名詞,指“邪惡”、“丑惡”的人、事或行為。
二、 語法結構與語義重點
- 結構特征: “好善惡惡”屬于聯合式成語,前後兩部分“好善”與“惡惡”結構相同(動+名),意義相近且相輔相成,共同表達一種完整的道德态度。
- 語義核心: 強調的不僅是個人對善惡的認知,更着重于内在的情感态度(好/惡)和外在的價值選擇(親近善/遠離惡)。它描述的是一種積極的、有原則的處世哲學。
三、 語用色彩與文化内涵
- 褒義色彩: 該成語帶有強烈的褒揚意味,常用于贊美人的正直品格、高尚情操和是非分明的立場。
- 儒家倫理體現: 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倫理,強調個人修養應追求“仁”與“義”,明辨是非,揚善抑惡,是社會和諧與個人品德的重要标準。
- 應用場景: 多用于評價人物品德、倡導社會風氣、闡述道德理念等語境。例如:“他一生好善惡惡,深受鄉鄰敬重。”
四、 近義辨析
- 嫉惡如仇: 強調對邪惡的憎恨如同仇敵般強烈,情感色彩更激烈、更具鬥争性。而“好善惡惡”則同時包含對善的向往和對惡的排斥,表述相對均衡全面。
- 從善如流: 側重于樂于接受好的意見或效仿好的行為,強調行動上的順從與積極。而“好善惡惡”更側重于内在的價值判斷和情感态度。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是漢語規範化的權威工具書,對成語的釋義、用法有明确界定。)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2010).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大型漢語語文辭典,提供詳盡的詞源、釋義和書證,具有極高的學術權威性。)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相關學術期刊或著作中關于成語結構、語義演變及文化内涵的研究,為理解成語的深層含義提供學理支撐。)
“好善惡惡”是一個結構精煉、内涵豐富的成語,它精準地概括了中華民族崇尚美德、摒棄邪惡的核心價值觀。其權威釋義立足于《現代漢語詞典》等經典辭書,其文化内涵則深深植根于儒家倫理傳統,體現了對高尚人格修養和社會道德風尚的追求。
網絡擴展解釋
“好善惡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
基本詞義
該成語意為“崇尚美善,憎恨丑惡”,強調對美好事物的推崇和對丑惡事物的憎惡。
-
讀音與結構
- 拼音存在兩種常見标注:主流讀法為hǎo shàn wù è,部分來源标注為hào shàn è è。
- 成語結構為聯合式,由“好善”與“惡惡”兩部分組成,體現對善惡的鮮明态度。
-
出處與用法
- 最早出自清代小說《說嶽全傳》第七十三回:“好善惡惡,人人如此。”。
- 語法功能上,多作謂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人的性格特征(如:“他為人好善惡惡”)。
-
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為“好善嫉惡”,兩者含義相近,均強調對善惡的明确立場。
- 英文可譯為“love the good and hate the evil”。
-
示例與語境
例如:“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人好善惡惡的價值判斷能力。”
總結要點:該成語通過“好善”與“惡惡”的對比,突出對美善的追求和對丑惡的摒棄,既可用于描述個人品德,也可用于探讨社會價值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嶽全傳》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超然物外乘風興浪創意造言摧伏打家賊達節道合志同地方性植物地下水庫短褐不全飛聲汾讴膏粥規取孤峭邯鄲枕懷慙畫制恢複瓠栖家令健舞解腕尖刀即今刻深寮宰禮帽邏緝毛葫蘆軍媒媒門市部勉慰母臨木樸撓喉捩嗓孽豎窮冗勸喻三位一體沙闆上仁射罔十全老人霜纨束帛加琮樞筦説笑話似曾相識絲茅四宇通過吞齧衛拉特未詳香象絶流先祀賢行銷匿歇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