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卦候的意思、卦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卦候的解释

以《易》卦与节候相配,称为卦候。《后汉书·张衡传》:“且律歷、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徵效,世莫肯学,而竞称不占之书。” 唐 吕岩 《赠乔二郎》诗:“水火都来两半间,卦候翻成天地泰。”《新唐书·历志三上》:“自《太初》至《麟德》,历有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密也。至 一行 ,密矣……其五《卦候议》曰:‘七十二候,原于 周公 《时训》。《月令》虽颇有增益,然先后之次则同。自 后魏 始载于历,乃依《易轨》所传,不合经义。今改从古。’”参见“ 卦气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卦候”是中国古代易学与历法、物候学相结合的重要概念,特指将《周易》的六十四卦与一年中的节气、物候变化相配属,用以解释和预测自然界阴阳消长、万物盛衰规律的系统。其核心在于通过卦象符号象征性地映射时间流转与气候变迁。

详细解释如下:

  1. 定义与原理

    “卦”指《周易》中的六十四卦符号系统,象征宇宙万物变化的模式;“候”指节气中的“物候”(如草木萌动、蛰虫始振等)或气候变化的征候。“卦候”即是将特定的卦象分配到一年中的各个时间段(如节气、七十二候),认为卦象的阴阳爻变能反映该时段天地之气的状态和万物应时的表现。其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与“卦气说”,认为天道运行规律可通过卦象显现,人事活动应与之相应。来源依据:《周易·系辞传》对“卦”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的论述;汉代孟喜、京房等人的“卦气说”学说。

  2. 历史背景与体系构建

    卦候体系成熟于汉代,是象数易学的重要发展。孟喜首创“卦气”说,将坎、离、震、兑四正卦配属四时,其余六十卦配属一年365.25日(每卦约值6.07日,称“六日七分法”),并进一步细配七十二候。京房等人在此基础上深化,使卦候成为解释灾异、指导农事、制定历法的重要工具。该体系将抽象的易理与具体的自然现象紧密结合,体现了古人把握自然规律的智慧。来源依据:《汉书·艺文志》对易学流派的记载;《后汉书·律历志》对历法与易学关联的描述;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对卦气说的引述与阐释。

  3. 应用与意义

    卦候在古代主要用于:

    • 历法制定与校验: 作为补充或验证官方历法的手段,通过观测实际物候与卦象预测是否吻合来调整历法。
    • 农业生产指导: 根据卦象对应的物候特征提示农时,如某卦值候象征“东风解冻”,则提醒春耕开始。
    • 占验吉凶: 在汉代谶纬学影响下,卦候被用于占卜年成丰歉、自然灾害(如旱涝、地震)以及政治得失,认为卦候失常预示天谴。
    • 哲学阐释: 为理解《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想提供了具体的宇宙论和自然哲学框架。来源依据:《礼记·月令》对物候与政令关系的记载(可视为卦候思想渊源);《淮南子·天文训》对时空与律历的论述;汉代纬书如《易纬·通卦验》对卦候占验的详细说明。
  4. 核心文献依据

    关于“卦候”最直接、系统的记载见于汉代易学家的著作(多已散佚,部分内容保存在后代辑佚和注疏中)以及相关史志:

    • 《周易》及《易传》: 提供了卦象系统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论基础。
    • 孟喜、京房易学: 构建了卦气、卦候体系的核心框架(见《汉书·儒林传》等记载)。
    • 《易纬》系列(如《通卦验》、《稽览图》): 详细记载了卦与节气、物候的配属关系及占验方法。
    • 《汉书·律历志》、《后汉书·律历志》: 记载了历法与易学(卦气)的关系。
    • 唐代僧一行《大衍历议》: 在制定历法时引用了卦气说。
    • 清代惠栋《易汉学》: 对汉代孟喜、京房等人的卦气说(含卦候)进行了系统辑佚和考释。来源依据:历代史书《艺文志》、《经籍志》;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汉代易学遗说;现代学者对汉代象数易学的研究著作(如朱伯崑《易学哲学史》)。

“卦候”是植根于《周易》象数体系,成熟于汉代,将六十四卦与一年节气、物候精密配属的学说。它不仅是古代历法、物候学与易学交叉的产物,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观和时空观的关键概念,在历史上对农事、历法、占验及哲学思想均产生过深远影响。其核心内容保存在汉代易学遗说(尤其孟喜、京房)、《易纬》及相关史志文献中。

网络扩展解释

“卦候”是中国古代卜筮与历法文化中的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卦候”指将《周易》中的卦象与自然节候变化相结合,用于预测天气、农时或事物发展规律。其核心是通过卦象与时节相配,推测天象或人事的变迁()。

二、词源与结构

三、历史应用

  1. 占卜与历法:汉代起,卦候被用于历法推算,如《后汉书·张衡传》提到卦候与律历、九宫等并称,作为预测工具()。
  2. 历法改进: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在《大衍历》中完善卦候体系,将其与七十二候(源自《礼记·月令》)结合,提升历法精准度()。
  3. 文学与哲学:唐代诗人吕岩在《赠乔二郎》中以“卦候翻成天地泰”比喻阴阳调和,扩展了其象征意义()。

四、相关概念

五、现代意义

如今“卦候”更多作为文化符号,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民俗学、历史研究领域具有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卦候与历法的具体对应关系,可查阅《新唐书·历志》或《大衍历》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辨尝贬降庇佑步步高升苌楚长桑翁充选初婚赐许单家道林纸叠踵独坐愁城分甘同苦付诸东流狗走狐淫龟峰骨立故墓榖皮巾含娇好异轰鸣皇孙懽忻鼓舞家禄贱出讲稿讲课基步诘诮借债镜天井陉继配来去分明令人莫测霤水门庇牡丹目下十行欧碧披抉青巾校尉轻怜人权塞拉利昂沈井深居税石四稍縢牒同恩生徒劳往返唾绒餧人硙硙飨醴小务僁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