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易》卦与节候相配,称为卦候。《后汉书·张衡传》:“且律歷、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徵效,世莫肯学,而竞称不占之书。” 唐 吕岩 《赠乔二郎》诗:“水火都来两半间,卦候翻成天地泰。”《新唐书·历志三上》:“自《太初》至《麟德》,历有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密也。至 一行 ,密矣……其五《卦候议》曰:‘七十二候,原于 周公 《时训》。《月令》虽颇有增益,然先后之次则同。自 后魏 始载于历,乃依《易轨》所传,不合经义。今改从古。’”参见“ 卦气 ”。
“卦候”是中国古代卜筮与历法文化中的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卦候”指将《周易》中的卦象与自然节候变化相结合,用于预测天气、农时或事物发展规律。其核心是通过卦象与时节相配,推测天象或人事的变迁()。
如今“卦候”更多作为文化符号,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民俗学、历史研究领域具有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卦候与历法的具体对应关系,可查阅《新唐书·历志》或《大衍历》相关文献。
《卦候》是指《易经》中每卦每爻所附带的解释说明。它记录了卦象的含义、象征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预测和解读。
拆分《卦候》的部首是卜(bǔ),拆分后的笔画为5画。
《卦候》作为一个专门用于易经解读的名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和《尚书世俗解》中。许多古代文献和注解都有对卦候的描述和解析。繁体字为「卦候」。
在古代,「卦候」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具体的写法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易传》中的卦候解读为:「大人虎终,有凶无咎。」(《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2. 根据卦候的变化,可以预见未来的社会形势。
卦象、卦辞、卦名、卦体、卦爻、卦象等。
卦解、卦训、卦说、卦文。
例解、注解、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