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都仓的意思、都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都仓的解释

大仓,总仓。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又请令所在及农隙时,併召车牛,般盐送纳都仓,不得令有闕絶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都仓是汉语词汇中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述:

一、本义解析

"都"在古汉语中常指"都城"或"总括"(《汉语大词典》),"仓"指储藏粮食的建筑物。二者合称指代古代国家在都城设立的大型中央粮仓,如《周礼》记载的"仓人掌粟入之藏",其职能为储备税粮、调节灾年粮食供应。

二、历史沿革

都仓制度在唐代达到鼎盛,据《通典·食货志》记载,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等国家级粮仓储存量可达数百万石,形成"敛天下粟帛,使万民之输归于太仓"的中央储备体系。宋代《梦溪笔谈》记载此类仓储可保障京师三年粮需。

三、语用演变

明清时期词义扩展,衍生出"总仓库"的泛指用法。清代《日知录》载有"各府县皆设都仓,以备凶年",此时词义已包含地方行政层级的粮食储备机构。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都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都仓”指古代的大仓或总仓,主要用于集中存储物资(如盐、粮食等),常见于官方管理体系中。例如唐代韩愈在《论变盐法事宜状》中提到“送纳都仓”,即指将盐统一运至总仓管理。

二、详细解释

  1. 字面意义

    • 结构:“都”有“总括、聚集”之意,“仓”即仓库,合指集中存储物资的场所。
    • 功能:唐代盐政中,各地盐需在农闲时通过车牛运输至“都仓”,确保储备充足。
  2. 文化引申
    部分文献提到,“都仓”在古代典故中可比喻财富或资源高度集中的场所,但此用法多见于文学化表达,实际历史文献中更侧重其字面含义。

三、来源与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奏章,反映了古代政府对物资调配的重视。例如:

“平叔又请令所在及农隙时,併召车牛,般盐送纳都仓,不得令有闕絶者。” ——《论变盐法事宜状》

四、发音与词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论变盐法事宜状》及相关唐代经济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矮人看戏百尺无枝跋躠昌熙丑顇春霆存留蹈赴汤火道气捣虚丢心东篱东又不着,西又不着独笋子恩言耳消耳息谷口躬耕好玩儿鹤岑贿财火车头佳木蹇碍煎敖矫邪归正界划惊客鸠营抉目吴门剧汉匟几空曲诳具裂裳裹膝緑碧率带莫可究诘逆违篣楚平侧贫弱裒对蒱酒蕲笛青癯撒科搔首踟蹰神完十位授兵死直唆调淘米特特晚节香违约金握节杇刀消复心到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