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蛇皮作鼓面的带柄小鼓。两旁各有绳系小椎,转动时用以发声。又称拨浪鼓。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一折:“那里这等不朗朗摇动蛇皮鼓。”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无过是赶几处沸腾腾热闹场儿,摇几下桑琅琅蛇皮鼓儿,唱几句韵悠悠信口腔儿。”
蛇皮鼓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的一种,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基本结构与发声原理
蛇皮鼓是一种带柄的小型打击乐器,鼓面由蛇皮制成,两侧各系有绳索连接小木椎。使用时通过转动鼓柄,使木椎来回敲击鼓面发声。
别称与功能
该乐器因形制特点被称为“拨浪鼓”,主要用于民间表演或走街串巷的吆喝,常见于古代市集、戏曲等场景。
历史文献记载
元代文学作品中多次提及蛇皮鼓,例如:
文化意义
作为传统响器,蛇皮鼓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声响特点(如“朗朗”“桑琅琅”的拟声描述)常被用于烘托市井氛围或表演节奏。
注:如需更完整的文献原文或结构细节,可参考汉典及元代戏曲文本。
《蛇皮鼓》是一个指代传统乐器的词语,特指一种由蛇的皮制成的鼓。
《蛇皮鼓》这个词的部首是虍,总计14个笔画。
蛇皮鼓这一词语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音乐传统。蛇皮鼓常用于民间婚嫁、节庆和纪念活动中,作为乐队的重要乐器之一。
《蛇皮鼓》在繁体字中写作「蛇皮鼓」。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蛇皮鼓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蛇皮鼓」。
1. 他手捧蛇皮鼓,欢快地演奏着。
2. 乡村庙会上,蛇皮鼓的声音回荡在山谷里。
蛇皮、鼓皮、鼓手、鼓乐、乐器。
蛇鼓、蛇皮琴。
羊皮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