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择言的意思、口不择言的详细解释
口不择言的解释
情急时说话不能选用恰当的言词。亦指说话随便。《北史·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朱子语类》卷九五:“修省言辞便是要立得这忠信,若口不择言,只管逢事便説,则忠信亦被汩没动荡立不住了。”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 周近 他居然这样口不择言,他怎么能这样说!”
词语分解
- 口的解释 口 ǒ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择言的解释 .选择适当的话。《国语·晋语九》:“择言以教子,择师保以相子。”《战国策·魏策二》:“酒酣,请 鲁君 举觴。 鲁君 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 仪狄 作酒而美,进之 禹 。 禹 饮而甘之,遂疏 仪
网络扩展解释
“口不擇言”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人在情急或激动时说话不经思考,用词不当,或平时言语随意不加约束。包含两种语境:
- 紧急情况下:因情绪激动无法恰当表达(如《北史》中子华“手自捶击”时的状态);
- 日常习惯:说话缺乏分寸,如网络交流中随意发言。
二、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北史·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原指性格急躁者的言语失控,后扩展至泛指言语失当行为。
三、语言特点
- 近义词: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侧重随意性);
- 反义词:谨言慎行、妙语连珠(强调语言得体);
- 感情色彩:中性词,但多用于批评言语不当的场景。
四、使用场景与示例
- 典型情境:争吵、网络匿名环境、性格急躁者沟通;
- 例句:
“尤其是在网络上,人们无需面对面交谈,因此更容易口不擇言。”
“你说话要小心严谨,不要口不擇言,没大没小的。”(含告诫语气)
五、文化启示
该成语反映汉语对言语修养的重视,提醒人们“言为心声”,需注意语境与表达方式,尤其在情绪激动时更应克制。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口不择言是指说话时不顾及言辞的意思,形容人在说话时随意、冲动,不考虑后果。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口:第二部首,总共四画。
- 不:第一部首,总共四画。
- 择:第十六部首,总共十四画。
- 言:第二十部首,总共八画。
来源:
《口不择言》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一句话:“言己者不可若有所不爱,管见人言莫不以为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自己的言论应该像别人对他说话的方式那样,不论别人如何言论,他都能接受。后来,这句话演变成成语形式,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不经过思考,漏嘴说出不恰当的话。
繁体:
《口不擇言》是口不择言的繁体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说文解字》和古代字典中对"口不择言"的写法的收录。但由于古代字形书写的变化和演变,具体的写法不太一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口不择言"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例句:
1. 他一向口不择言,经常得罪人。
2. 在重要场合,我们应该谨言慎行,避免口不择言。
组词:
- 口舌:指争论和争吵。
- 言辞:指言语和措辞。
- 说话:指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意思。
近义词:
- 言过其实:指说话夸大其词,夸张事实。
- 言之不凿:指说话没有根据,毫无根据。
反义词:
- 言必信:指说话必须言出必信,言出必行。
- 言行一致:指说话和行为一致,言行相符。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口不择言这个成语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写法、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