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捍御 ”。圉,通“ 御 ”。 清 钮琇 《觚賸·两大文章》:“皇朝摛华之彦,叠跡兰臺,捍圉之才,蜚英鳞甸。”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其时所以必用旗兵者,原因旧有緑营,类非劲旅,藉以镇守,或有疏虞,故不得不用亲贵重臣,统胜兵以资捍圉。”
“捍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防御、保卫的行为,核心含义与“捍御”相通。其中“圉”为通假字,同“御”(防御)。
二、历史渊源 • 词源可追溯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最初指守卫国家边境的军事行动。 • 清代文献如钮琇《觚賸》中,用“捍圉之才”形容保卫国家的能臣。
三、内涵扩展 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还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国家维护行为。例如:
四、字词解析 •捍:从“手”部,本义为用手臂抵挡,引申为保卫(《广韵》记载“以手扞,又卫也”)。 •圉:原指养马场所,此处通“御”,取防御之意。
该词在现代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常见于对国家忠诚、民族气节的赞颂语境。
捍圉(hàn)是指保护、捍卫的意思。捍圉这个词由“捍”和“圉”两个字组成。
“捍”的部首是手,总共有12画;“圉”的部首是囗,总共有10画。
捍圉一词最早是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出现的。在古代,人们使用“捍”和“圉”来表示保护和守卫的意思。
捍圉的繁体写法为“捍禦”。
在古代,捍圉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的“捍”字写作“扞”,表示用手守护;“圉”字写作“土”,表示围墙。当时的人们通过这两个字的组合来表达保护的意思。
1. 他勇敢地捍圉了家人的安全,不惜付出一切。
2. 我们应该捍圉我们的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美丽。
1. 捍卫 2. 捍护 3. 保卫 4. 保护
保卫、捍卫、守护
攻破、侵犯、摧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