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草名。又名王孙、牡蒙。根茎供药用,有补气、祛寒湿等作用。《新唐书·方技传·姜抚》:“ 终南山 有旱藕。”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王孙》。
旱藕,又称雕菰米、菰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植物学及历史背景的词汇。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说明:
旱藕指禾本科植物*菰(Zizania latifolia)的颖果(种子)。其植株生长于浅水或沼泽,但种子成熟后需干燥环境,故称“旱藕”。古代文献中视为谷物,列为“六谷”之一(稻、黍、稷、粱、麦、菰),后因植株易感染黑粉菌形成肉质茎(茭白),结籽能力退化,渐不作主食。
源自《周礼·天官》"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郑玄注"六谷"含"菰"。唐代杜甫《秋兴》"波漂菰米沉云黑"即指此物。
《西京杂记》载"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安胡"为音转;《本草纲目》称"蒋实"。
因菰草又名"茭草",其籽得名"茭米",见于《救荒本草》。
菰米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及微量元素,现代作为健康食材用于杂粮饭、沙拉。国际粮农组织(FAO)将其列为高营养潜力作物,中国《中华本草》记载其"益气健胃"功效。
权威参考来源
旱藕,又称芭蕉芋、美人蕉芋、王孙或牡蒙,是一种兼具药用、食用和经济价值的植物。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释该词的含义:
旱藕并非传统莲藕,而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亚热带耐旱作物,属美人蕉科。其根茎粗壮,表皮呈土褐色,肉质为浅黄色,与水藕相比颜色更深且生长于旱地。植株具有抗虫害、耐贫瘠的特性,无需施肥或农药即可生长,常见于我国西南地区如广西天等县。
旱藕根茎可入药,具有补气、祛寒湿的功效,在《新唐书》和《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草一·王孙》),传统用于调理气虚及风湿症状。
因形态和用途多样,不同地区称其为“芭蕉芋”(强调观赏性)或“王孙”(药用典籍名),《新唐书·方技传》提到“终南山有旱藕”,反映其历史种植背景。
旱藕是融合药食两用的特色植物,兼具生态适应性强和文化历史内涵,适合在山区推广种植。
柏露巴西侯缠包城戍筹国刺上化下寸地豆藤恶彩鄂然烦秽肺循环附权公善贵妃粉贵素鼓楫行政区划合不着何已红生晖珥徽嫿奸秽绞直鸡碑机顶盒结揽禁府靖柝荩献金鱼藻龛鬖苛重厘盐鸾胶凤丝缕金团马生角没折至墨惨凝妆女叔欧书繁缨惬服弃唾深切著白沈远枢衡套头腾水髫发通扯统治望尘僄声享用枭鸾销售量廨署细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