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 晋 左思 《吴都赋》:“营屯櫛比,廨署棊布。”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周庐綺合,廨署星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 长安 ﹞城内布列宗庙社稷,百官廨署,不使杂人居住。”
“廨署”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官吏办公场所的合成词,具体解释如下:
“廨署”指官府或政府机关的办公处所,由“廨”和“署”两字组合而成:
现代汉语中,“廨署”已较少使用,多被“政府机关”“办公楼”等替代,但其作为历史词汇仍常见于古籍研究与文学赏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廨”或“署”的单独释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字库。
廨署(xiè shǔ)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管理官署、机关大厦。
廨字的拆分部首是广字底,它由9个笔画组成,底部有一个"广"字旁。
署字的拆分部首是网字旁,它由13个笔画组成,上部是"罒"字旁。
廨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八年》一书中,用来指代国家的管理机构。在古代,廨署主要是指管理官署、机关大厦的地方。
廨署的繁体字是 "廨署",没有变化。
在古代,廨署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廨署可以写作“廨署”、“廨署”等。
1. 这座廨署是国家重要的管理机构。
2. 我们可以去廨署咨询相关政策。
1. 廨署部门
2. 廨署人员
3. 廨署工作
4. 廨署大楼
机关、官署、政府、部门
民间、私营、非官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