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称。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玄奘》:“言 印度 者,即 天竺 之正名,犹 身毒 、 贤豆 之讹号耳。”
“讹号”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é hào,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略有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误称
指错误的称呼或名称。例如,唐代道宣在《续高僧传》中提到“印度”是“天竺”的正名,而“身毒”“贤豆”等则是历史上的讹号。这类用法多用于历史、文献中,指代因语言或文化差异导致的名称误传。
成语含义
作为成语时,“讹号”指用不实言辞或手段误导他人,使其产生错误判断。例如通过谎言、虚假标志等欺骗行为。
字义分解
使用场景
需注意,“讹号”作为成语使用时更强调“欺骗性误导”,而作为普通词语则偏向“名称误用”。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续高僧传》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讹号》是一个中文词汇,它指的是一个标点符号,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它通常用于表示古文中声音上的停顿或语气的变化。
《讹号》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口,拆分笔画数为5画。
《讹号》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并且有着较为相似的繁体字形,如「訛號」。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讹号」通常写为「訛號」,并且其字形可能与现代字形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使用《讹号》的例句:「孔子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中的「‘」符号即为《讹号》。
与《讹号》相关的其他词汇包括:「讼号」(意为官署宣示的文字)、「引号」(用于引述他人的话或文本的标点符号)。
《讹号》的近义词可能是:「声调符号」。
暂时没有找到与《讹号》具有明确反义关系的其他词汇。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提问。【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