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称。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玄奘》:“言 印度 者,即 天竺 之正名,犹 身毒 、 贤豆 之讹号耳。”
讹号(é hào)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阐释:
错误的名号或称号
指与事实不符、名实不副的称号。常用于指代因误解、虚夸或刻意粉饰而产生的错误称谓。
例:《新唐书·逆臣传上》载“安禄山僭称帝号,实为讹号”,指其帝位名不正言不顺。
谣传的称号
指未经证实、通过流言传播的虚假名号,带有欺骗性。
例:地方志中常见“民间讹号其为神”的记载,指百姓误信谣传而赋予的称号。
权威参考来源:
“讹号”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é hào,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略有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误称
指错误的称呼或名称。例如,唐代道宣在《续高僧传》中提到“印度”是“天竺”的正名,而“身毒”“贤豆”等则是历史上的讹号。这类用法多用于历史、文献中,指代因语言或文化差异导致的名称误传。
成语含义
作为成语时,“讹号”指用不实言辞或手段误导他人,使其产生错误判断。例如通过谎言、虚假标志等欺骗行为。
字义分解
使用场景
需注意,“讹号”作为成语使用时更强调“欺骗性误导”,而作为普通词语则偏向“名称误用”。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续高僧传》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阿嬭边房标译秕言谬说承泣筹餉楚宫衣出谒村酤道路藉藉蹬蹭耑管短李对牀夜雨多变肥牛浮侈肤末负险干酪宫祠观心隳颠嘉惠江柱津筏隽轨剧团刻字凉景撩蜂吃螫六一泉明祀陫侧搒掠贫协丕允器略虬楼亮槅人多口杂洒练三左盛族沈阴守旧手势税法溯端竟委诉穷藤子踢飞脚瘏口亡室畏沮无穷小贤德相法闲素小步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