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廉访使的意思、廉访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廉访使的解释

宋 、 元 时代的职官名。 宋 代全称廉访使者, 元 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通“ 覝 ”。 明 冯琦 《宋史纪事本末·方腊之乱》:“杀制置使 陈建 、廉访使 赵约 。”参阅《宋史·职官志七》《续文献通考·职官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廉访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主要指宋、金、元等朝代设置的监察官员,负责巡察地方吏治、审理刑狱、纠察官员廉洁等事务。以下从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角度对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廉访使(拼音:lián fǎng shǐ)

词性:名词

朝代:始设于宋代,金、元沿袭,元代尤为常设。

核心职能:

名称由来:

"廉"指廉洁、廉政,"访"为察访之意,"使"即特派官员,合称"廉访使",凸显其肃清吏治的职责。


二、历史沿革与职能演变

  1. 宋代(称"廉访使者"或"走马承受")

    初为临时派遣,监督地方军政,后渐涉司法。如《宋史·职官志》载:"走马承受,诸路各一员,隶经略安抚总管司,岁入奏事。"

    来源:《宋史·职官志七》

  2. 金代(称"按察使",后改"廉访使")

    掌监察刑狱,隶属提刑司(后改按察司)。《金史·百官志》载:"按察使掌审察刑狱、纠劾贪暴。"

    来源:《金史·百官志三》

  3. 元代(固定为"肃政廉访使")

    全国设22道廉访司,每道置廉访使二员,正三品,常驻地方监察。职权涵盖吏治、刑狱、赋税等,为行御史台下属核心机构。

    来源:《元史·百官志二》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释义:

    "廉访使,官名。宋廉访使者、元肃政廉访使以及金按察使均简称廉访使。掌监察刑狱等事。"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301页。

  2. 《元典章》 载其职责:

    "纠劾百官非违,刷磨诸司文案,巡按郡县狱讼。"

    来源:元代政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台纲二》

  3. 《续文献通考》 记元代制度:

    "肃政廉访司,每道设使二员,副使二员……分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

    来源: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职官考》


四、历史意义

廉访使制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古代监察体系的重要环节。其名称与职能直接反映了"以廉为本、察访为责"的治吏理念,对后世巡察制度(如明清按察使)影响深远。


注:以上文献来源为公认权威史料及工具书,因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元史》及《汉语大词典》纸质版。

网络扩展解释

“廉访使”是宋、元时期的监察官职,主要职责为监督地方政务与官吏行为。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起源与职能

  1. 宋代设置
    宋代全称“廉访使者”,最初名为“走马承受”,隶属经略安抚总管司,负责定期汇报地方政务。政和六年(1116年)改称“廉访使者”,靖康初恢复旧名。其职能包括监察地方官员、上报民情及边警事务。

  2. 元代发展
    元代称“肃政廉访使”,由中央御史台下属的察院派遣御史担任,常驻地方,分道设立廉访司,主管所属路、府、州、县的监察工作,纠弹贪污腐败。

二、职权范围

三、历史意义

四、名称考释

“廉”通“覝”(监察之意),“访”指调查,“使”为官职名,合称即“负责监察的官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制度细节,可参考《宋史·职官志》《续文献通考》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棒法编次璨瑳草炭常平盐陈景润螭炉从头彻尾大伯爷订礼定身诀杜甫发电量饭铺風謗馘俘国高过于孤山鹤还形弘肆黄罗扇浑沌氏浑天豁指头讲台羁苦近用极孝韲盐极野踞敖快乐匡政暌异嫽妙隶御庐寝緑天命祭跑供销敲钉锤气克斗牛蚑行喙息权捷日哺若苟商节上牲上下忙声纳素幅土制枉记微诚五火显突校释小觽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