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死和生俘的敌人(以割取左耳计数)。《逸周书·世俘解》:“太公 望 命御 方来 ,丁卯, 望 至,告以馘俘。”《新五代史·唐明宗纪》:“辛酉, 晏球 献馘俘。”
"馘俘"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军事含义的复合词,该词由"馘"和"俘"两个单字构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馘"指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左耳以计数献功的行为,《说文解字》记载"馘,军战断耳也";"俘"则指战争中掳获的敌方人员,《古代汉语词典》注为"战争中擒获的敌人"。二字连用特指古代军队在战后统计战果的两个维度:既包括斩杀敌人后割取的左耳数量,也包含生擒的俘虏人数。
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等先秦文献中可见"献俘授馘"的记载,此处的"馘俘"既指实物战利品,也代表军事胜利的凭证。汉代郑玄注《周礼·夏官·大司马》时强调:"得生口曰俘,截耳曰馘",明确区分了两者的具体指代。这种军事统计方式常见于商周至秦汉时期的战事记录,既用于论功行赏,也作为祭祀祖先的献礼。
值得注意的是,《尚书·汤誓》中"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的记载,孔颖达疏解时指出"孥"即俘虏,"戮"即馘杀,侧面印证了"馘俘"在古代战争文化中的双重含义。此类用法在《史记》《汉书》等正史中仍有延续,但随时代演变逐渐被更精确的军事术语所替代。
“馘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战争中处理敌人的方式,具体含义如下:
馘俘(guó fú)指在战争中杀死敌人并俘虏生者,同时通过割取左耳来统计战功的行为。该词由两部分构成:
“馘俘”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与军功统计方式,兼具动词(杀敌俘敌)与名词(战利品)的双重含义,常见于史书对战役结果的记载。
唵叭国懊恼曲白鸟百日王朝百盏犇厉不转睛成活吃食讳食啜吒辞笔促急促忙村杭子稻柴丁米递运凡陋纷披贯例鬼鬼溜溜横经惑溺鉴人搅肠痧交互介倅寄生虫看门狗蜡本踉跄连矢历然粝食粗衣马尾辫眉间俏孟鸟绵挛秘方木槵子匿訑爬拉篇什乾相思企崇轻假弃取驱逐舰僧户声援沈卧时晷摔炮蔬菜退志伟节乡杖小方脉械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