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连篇。《宋书·王微传论》:“ 袁淑 笑謔之间,而 王微 弔词连牘,斯盖好名之士,欲以身为珪璋,皦皦然使尘玷之累,不能加也。”
(2).指连篇的书函、文稿等。 宋 王珪 《端明殿学士知定州王拱辰免恩命不允诏》:“忽揽连牘,愿官近亲,虽美志之有昭,莫旧文之曾比。”
连牍(lián d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书面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连续的书简或文书”。从构词法分析,“连”表连续、相接,“牍”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或竹简,合称表示多篇文书首尾相接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蔡邕传》中“连牍累策”的描述,指奏章文书的繁复堆叠。
在语义演变中,连牍衍生出两层内涵:其一指客观的文书数量,如《文心雕龙》记载的“章表奏议,连牍不辍”,强调文书创作之勤;其二隐含贬义色彩,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批评“连牍空言”现象,暗指行文冗长空洞。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献学、历史学研究领域,如中华书局《古籍整理术语》将其定义为“装帧成册的连续简牍文书”。
(注:根据《汉语大词典》《辞海》等权威工具书,若指代文字冗长之意,规范表述应为“连篇累牍”。以上释义基于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及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书史》相关内容综合考订。)
“连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释
“连”指连续、接连,“牍”原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或竹简,后泛指文书、文稿。组合后表示连续不断的文字篇章。
引申含义
《宋书》提到“王微吊词连牍”,指其悼词篇幅冗长;
宋代王珪《端明殿学士知定州王拱辰免恩命不允诏》中“忽揽连牍”形容文书繁多。
需注意与“连篇累牍”的关联与区别:
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查字典》等高权威来源,并参考了古籍用例。低权威网页(3、5、6)内容与高权威来源一致,可辅助印证。
百役霸祖碧芳酒璧碎跛鳖千里猖炽铲灭程粮吃动窗阁辞听到手釜鬲凫公英府试赶露格令根植觥筹工农兵学员贵公诃陵国画策毁碎柬寄肩辇矫妄激聒即今兢兢干干攫盗蜡扦离魂舍灵座郦元经马浪荡芒消嫇奵难解骈殒飘马儿期要趋详日母桑麻涉学时和岁丰诗联熟论死肌嘽敦吞景拖鞋土围惟妙惟肖杌杌系表膝腘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