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芒硝 ”。即硫酸纳。多产于含盐卤的湖泽地带。工业上用于制造玻璃、苏打等。中医学上称为“朴消”,用于治疗肠胃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痰热壅积等症。 晋 左思 《蜀都赋》:“其中则有青珠黄环,碧砮芒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五·朴消》:“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生於盐卤之地,状似末盐……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消,在上有芒者为芒消,有牙者为马牙消。” 阮章竞 《漳河水》第二部:“ 苓苓 的男人‘二老怪’,大男人思想出色坏……想打破他老规程,芒硝进肚不能忍!”
“芒消”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基本属性
芒消又称“芒硝”,化学成分为十水合硫酸钠($text{Na}_2text{SO}_4cdot10text{H}_2text{O}$),是一种天然矿物,多形成于含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内陆盐湖中。
别名与历史记载
古称“朴消”,《本草纲目》记载其煎炼后分层,粗朴部分为朴消,上层结晶为芒消,有牙状结晶者称“马牙消”。
工业用途
用于制造玻璃、苏打等工业产品。
中医应用
主治肠胃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痰热壅积等症,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消肿的功效。
在部分词典中,“芒消”被解释为成语,读作máng xiāo,比喻烦恼或忧虑如麦芒般逐渐消散。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上下文确认。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矿物属性或中医用法,可参考《本草纲目》及现代药学资料;成语释义建议核查权威成语词典。
《芒消》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秆芒减少,指秆芒不复存在,也形容事物消亡或彻底消失。
《芒消》的拆分部首是“⺿”(芒字的上半部分)和“消”,总共有8画。
《芒消》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当时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以求一统思想。后来,这一事件被形容为“金石之心,苟延残喘;基石之志,如芒消散”,意指受迫害的学者们的理想逐渐破灭,热衷于振兴中国文化的愿望消失殆尽。
《芒消》的繁体字为「芒消」。
古代对《芒消》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不过仍保持了芒和消两个字的基本形态。
1. 这个企业经历了风云变幻,最终因为竞争被并购,最终彻底芒消了。
2. 汉代时期,汉文化在东汉末年遭到严重破坏,儒家思想几乎芒消了。
芒草、消亡、芒鞋、芒果、消散等。
近义词:消失、湮灭、灭亡
反义词:出现、盛行、扩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