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职的意思、四职的详细解释
四职的解释
指士、农、工、商四种职业。 汉 徐干 《中论·谴交》:“古之立国也,有四民焉。执契修版图,奉圣之法,治礼义之中,谓之士;竭力以尽地利,谓之农夫;审曲直形势,飭五材,以别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不勤乎四职者,谓之穷民。”
词语分解
-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
- 职的解释 职 (職) í 管理某种事务,分(坣 )内应做的事:职业。职务。职守。职权。天职。尽职。 执行事务所处的一定地位:职工。职位。职员。职称。以身殉职。 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卑职。职当奉命。
专业解析
"四职"在汉语中属于古语词,在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中有特定含义,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
指四种职业或职事(源于古代社会分工):
此说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周礼》及其注疏。指古代社会基本的四种职业分工或职事:
- 士: 学习道艺者,即学习德行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人,通常指向仕途发展的人。
- 农: 耕作田地、生产粮食者。
- 工: 利用技艺制作器物者。
- 商: 流通货物、进行贸易者。
此分类体现了古代对社会主要生产活动的概括。来源:《周礼·天官·大宰》及历代注疏(如郑玄注、贾公彦疏)。可参考权威古籍整理本如中华书局版《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
-
指四种祭祀职责(源于古代礼制):
在古代祭祀礼仪中,特别是宗庙祭祀时,参与人员有不同分工,有时也概括为“四职”:
- 祝: 负责向神灵致辞祷告的人。
- 宗: 负责管理宗庙事务的人。
- 卜: 负责占卜吉凶的人。
- 史: 负责记录祭祀过程和神灵言辞的人。
这四者在祭祀中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仪式。来源:《礼记》等相关礼书记载。可参考中华书局版《礼记译注》或相关礼学著作。
-
指官员应具备的四种基本职责或操守(后世引申):
随着时代发展,“四职”的含义也发生引申,尤其在官员考核和道德要求方面,常指官员应恪守的四种基本职责或品德:
- 清(廉): 廉洁奉公,不贪污受贿。
- 慎(勤): 谨慎勤勉,忠于职守。
- 勤(政): 勤于政务,不懈怠。
- 才(能): 具备处理政务的才能。
或指“守(操守)、政(政绩)、才(才能)、年(资历)” 四个方面,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此义多见于后世史书、政书及官箴文献。来源:历代典章制度文献,如《唐六典》、《宋史·职官志》、《明会典》等。可参考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释义及引例。
-
指四种具体的官职或职务(特定语境):
在更具体的语境或特定历史记载中,“四职”也可能指代四种特定的官职或职务组合,但这需要依据具体文献上下文来判断,并非普遍通义。
“四职”一词的核心含义源于古代社会分工(士农工商)和祭祀职责(祝宗卜史),后世主要引申为对官员基本职责和操守的要求(如清慎勤才或守政才年)。其具体所指需结合具体的历史文献和语境来理解。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汇,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历史、制度、文化的学术著作或引用古籍的语境中。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2012). 汉语大词典 (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可查询“四职”词条)
- [汉]郑玄 注,[唐]贾公彦 疏. (2010). 周礼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或中华书局版《十三经注疏》)
- 杨天宇. (2004). 礼记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历代正史《职官志》、《选举志》及相关典章制度文献(如《通典》、《文献通考》等)。
网络扩展解释
“四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综合搜索结果可总结如下:
1.基本释义
“四职”指士、农、工、商四种职业,是中国古代对社会主要分工的概括。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汉代徐干的《中论·谴交》,文中提到“古之立国也,有四民焉”,并将四民对应为士、农、工、商,强调各司其职的重要性。
2.历史背景与出处
- 文献依据:汉代徐干在《中论·谴交》中详细论述了四职的划分:“执契修版图,奉圣之法,治礼义之中,谓之士;竭力以尽地利,谓之农夫;审曲直形势,飭五材,以别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
- 社会功能:四职体现了古代国家对职业分工的规范,强调“不勤乎四职者,谓之穷民”,即不从事这四类职业的人会被视为无业者。
3.现代延伸与相关概念
- 与“四民”的关系:四职常与“四民”(士农工商)概念关联,但更侧重于职业属性而非身份划分。
- 其他解释:在部分现代语境中,“四职”可能被引申为多重身份或职位(如提到的“四职位选项”),但此用法非传统主流含义。
4.使用场景
- 学术讨论:多用于历史、社会学领域,分析古代职业结构。
- 文化引用:常见于对传统社会分工的概括性描述。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职业分类的细节,可参考《中论·谴交》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邦后包氏父子崩湍边萌不到骋步饬垒重复创刊崔卢蹈机握杼打球绖带椗花第一把交椅洞连斗折督理告引共人癏官裹角郭围寒更寒柯汗马涣鳞检摄噍类讦牾绩阀京员进可替否空言虚语恋皁里弄李绅罗摭濛漠瞄准迷媚内旨缲车侵渎琼斝秋风客铨轴软瘫商品流通煽炼深要太渊贪嗔推襟王统韦裳紊淆污道遐藩携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