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鍪甲的意思、鍪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鍪甲的解释

盔甲。《隋书·长孙平传》:“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花月痕》第五十回:“这日又是两下酣战,都脱了鍪甲,去了兵器,下马较起拳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鍪甲是古代军事装备术语,由两个独立部件组合而成:

1. 鍪(móu)

指古代战士佩戴的金属头盔,形制多为圆顶覆钵状,常见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汉语大词典》释为"兜鍪,首铠"。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实物显示,其顶部设有缨饰插孔,两侧配有护颊垂片,具有防御劈砍和流矢的功能。

2. 甲

即铠甲,包含皮质或金属制成的身甲、披膊、腿裙等组件。《说文解字》注"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后引申为护身战甲。商周时期多使用青铜札甲,汉代逐步发展出铁质鱼鳞甲,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铁甲复原品由2859片甲片编缀而成。

文化延伸

鍪甲组合代表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完整性,《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晋侯鍪甲执兵",印证其实际作战应用。《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更体现鍪甲在战争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形制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

“鍪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读音与构成

2.基本含义

指古代士兵穿戴的盔甲,包含头部和身体的防护装备。例如《隋书·长孙平传》记载百姓在节日活动中“画衣裳为鍪甲之象”,即模仿士兵的盔甲装扮。

3.字源演变

4.文献用例

5.相关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鍪甲”的具体用法或方言含义,建议查阅古代军事文献或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编年体必索不识擡举不宰船身吹葭窜窜悼心滴留扑分颁封火砖墙俸深封一府院之争怪声怪气鬼屋海神焕耳挥弄蹇难军来将敌,水来土堰快便昆吾刀括检老归吕宋霉气苗牀迷缪你每跑腿飘翔平陵东抢市强醉汽锤弃之可惜曲柄钻屈尊荣戚三犁山山水水山田山州柿花私酿讼氓所思镗鞳谈演鳀海托醉亡恙文魔献茶憸柔显突絃子泻盆惜毫厘失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