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牍的意思、秉牍的详细解释
秉牍的解释
手持简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
词语分解
- 秉的解释 秉 ǐ 拿着,持:秉烛。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六十斛。 姓。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 牍的解释 牍 (牘) ú 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文牍(公文)。尺牍(书信)。案牍。 古代乐器名。 笔画数:; 部首:片;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秉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ǐng dú,其核心含义为手持简牍,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由“秉”(手持、掌握)和“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简或公文)组成,字面指手持简牍,多用于描述处理文书的行为。
-
引申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其可引申为掌握权柄、主持事务的官吏,象征处理公务的权威性(如审判、管理),但这一用法较为少见。
出处与例句
- 经典出处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 此处指长期伏案书写对身心的消耗。
- 现代用法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强调对文书工作的专注或古代官吏的职能。
补充说明
- 近义词:秉笔、执笔
- 反义词:无明确反义,可结合语境灵活对应(如“弃牍”)。
权威性参考
- 、4、5均以字面解释为主,强调手持简牍的动作;
- 提到的引申义需结合具体文献使用,可能存在释义扩展。
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阅《文心雕龙》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秉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秉牍(bǐng dú)是一个具有古代汉字特色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执掌文牍”,也可以解释为“掌握文书”的意思。在古代,秉牍是指掌管文书的人,或指掌握文书权的官员。
拆分部首和笔画:
《秉牍》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禾”部和“牛”部。其中,“禾”部位于左边,”牛“部位于右边。根据部首的组成可以知道 “禾”代表着”禾谷“,是农作物的意思,“牛”代表着牛,是一种家畜。
来源和繁体:
《秉牍》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在古代,文书的管理非常重要,秉牍一词就是由“秉”和“牍”两个字组合而成。在繁体字中,“秉”和“牍”的形状和简体字相似,只是书写方式有所不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一些不同。《秉牍》这个词在古代,通常使用古文的写法。具体书写方式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基本上符合文字书写的规范。
例句:
1. 他秉牍之力,务使国家文书整理有序。
2. 这位官员为国家文书的秉牍之责,付出了很多努力。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
《秉牍》这个词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汇,比如“秉公牍法”(执掌公正的文书法律),“秉笔直书”(仅凭笔记而不作修饰地写),等等。
其近义词可以是“执文”的意思,反义词可能是“废牍”(不执掌文书,或文书废弃)。
别人正在浏览...
陂险卑子不伏烧埋餐嚼长镰长钱晨妇程朱理学雠忿聪慜帝位额徵焚骨扬灰府帖甘罢縆(緪、絚)公过工农联盟好谋而成患气慧能火烧疮奸谗解解籍没金灶九鸿九经居闲苦根乐祖灵警立制漏越鸾单贸售命祀民主人士呕喣僻峤青符轻津祈农岨固融释贯通入寇三等分角问题捎脚深潭铜头退负围点打援伪情亹亹穆穆翁仲文孙无视瑕慝恓惨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