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冰冸 ”。1.冰冻融解。 晋 左思 《蜀都赋》:“晨鳬旦至,候鴈衔芦。木落南翔,冰泮北徂。”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后赵·石勒》:“ 勒 统步骑四万赴 金墉 ,济自 大碣 。先是流澌风猛,军至冰泮,清和。济毕,流澌大至。 勒 以为神灵之助,命曰 灵昌津 。” 唐 孟浩然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作》诗:“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2).冰融的时期,指农历仲春二月。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止。”《孔子家语·本命解》:“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於此。” 明 谢谠 《四喜记·大宋毕姻》:“天结良缘,花凝瑞靄,佳期正当冰泮。”
(3).比喻涣散、消失。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太尉帅师,甫下 滎阳 ,则七国之军,瓦解冰冸。”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四海波振而冰泮,五岳尘飞而土崩。踞积薪以待然,钳聚口而寄坐。” 鲁迅 《坟·人之历史》:“ 黑氏 著书至多,輒明斯旨,且立种族发生学,使与个体发生学并,远稽人类由来,及其曼衍之跡,羣疑冰泮,大閟犁然。”
(4).比喻险境。《后汉书·黄琼传》:“ 光武 以圣武天挺,继统兴业,创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
“冰泮”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īng pàn,具有多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意义
指冰开始融解或完全融化,常见于描述春季冰雪消融的自然现象。例如:“河面上的冰泮,标志着寒冬结束”。
时间指代
特指农历仲春二月(即春季中期),源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士如归妻,迨冰未泮”的记载,表示此时冰融,适宜婚嫁和农事。
比喻涣散或消失
如“瓦解冰泮”,形容事物如冰融化般迅速消散。例如汉代陈琳的檄文中用“七国之军,瓦解冰泮”形容军队溃败。
象征险境
可指代危险处境,类似“如履薄冰”。例如鲁迅在《人之历史》中用“羣疑冰泮”比喻疑惑消散、危机解除。
古代文献中常以“冰泮”营造意境:
“冰泮”既可写实(冰雪融化、时间节点),也可虚指(消散、危机),兼具自然与人文意蕴。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可参考《诗经》《荀子》等文献。
冰泮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冰面上的水池。在冰面上形成的池塘或水潭。
冰泮的部首是冫(冰的冫)和水(泉的水),拆分后的笔画数为10画。
冰泮源自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爽字府》:“床上东西脚上凉都称床上小称东北称床上好”。后来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词语。
冰泮的繁体字为氷澎。
在古代,冰泮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会把冰泮的部首水写成氵,或者冰写成冫、凝等。另外,古代汉字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
1. 寒冬时,冰泮上结着厚厚的冰层。
2. 他们在冰泮边玩耍,欢乐无忧。
冰泮的组词有冰泮池、冰泮边、冰泮湖等。
冰泮的近义词有冰湖、冰塘、冰潭等。
冰泮的反义词可以是冰破、水浅等。
苞荫跋前踕后杯柈舞表闾伯通庑承答承荫尘冒池泽辞祸达制耳珰二帝鹅笙烦拏泛洒风美佛双陆附会贵坦鼓励国叟怀徕灰不答降阶既后极戒近月蠲租空侗撂地厘订纶连眉睫之祸灭贴南昌市僻憃迁书琪草秦女器玩人强马壮三尺法擅长上究少而精神情恍惚絁紬鼠坻恕宥堂基王职万金猥劣慰眼碨泱巫马小寝写怀心不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