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谏的意思、善谏的详细解释
善谏的解释
(1).良好的规劝。《韩非子·难一》:“非其行则陈其言,善諫不听则远其身者,臣之於君也。”
(2).谓善于规劝。《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故 良 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 良 者,可谓善諫矣。”
词语分解
- 善的解释 善 à 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良。善心。善举。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为、品质:行善。惩恶扬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亲善。和善。 熟悉:面善。 办好,弄好:善
- 谏的解释 谏 (諫) à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善谏
指以恰当的方式向君主或尊长进言规劝,强调劝谏时讲究策略、方法得当,既达到规劝目的,又避免触怒对方。其核心在于“善”字,体现劝谏者的智慧与语言艺术。
一、释义与词性
“善谏”为动词性短语(“善”为副词,“谏”为动词),《汉语大词典》释为“善于规劝”,强调劝谏的技巧与实效性。如《古代汉语词典》例:“善谏者,婉而多讽”,即通过委婉含蓄的表达实现规劝目的。
二、方法特征
- 委婉含蓄:避免直斥其非,常借典故、譬喻暗示。如《战国策》载邹忌讽齐王纳谏,以自身经历类比治国,成功劝诫。
- 审时度势:选择适当时机与场合进言。《贞观政要》记魏征“伺隙而谏”,在唐太宗情绪平和时提出批评,提升纳谏概率。
三、历史实践
古代名臣多以善谏留名:
- 晏婴谏齐景公减刑,以“踊贵履贱”(假脚价高、鞋子价低)暗讽滥用酷刑,促其醒悟(《左传·昭公三年》)。
- 狄仁杰劝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以“母子恩情”打动女皇,避免直言继嗣之争(《资治通鉴·唐纪》)。
四、文化价值
善谏被视为儒家“忠”的实践,如孔子言“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主张臣子需以智慧尽忠。其精神延续至今,成为沟通艺术与领导科学的借鉴。
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刘向. 《战国策·齐策》. 中华书局.
- 吴兢. 《贞观政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左丘明. 《左传》. 中华书局.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善谏”是汉语词汇,指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规劝他人,帮助其改正错误。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字面拆分:“善”意为善良、擅长;“谏”指规劝、劝告。合起来表示“善于提出良好规劝”。
- 核心意义:既指良好的建议本身,也指善于劝谏的能力,强调以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人认识并修正错误。
2.出处与经典用例
- 历史典故:出自《韩非子·难一》“善谏不听则远其身”,以及《资治通鉴》中对谋士张良的评价“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 实际应用:例如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以“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的廉洁行为影响君主,是善谏的典型。
3.重要性
- 人际层面:需基于善意和尊重,避免冲突,促进和谐关系。
- 社会层面:古代被视为臣子辅佐君主的重要品德,现代则适用于领导力、教育等领域,帮助他人成长。
4.与现代的关联
- 这一概念至今仍被提倡,尤其在职场沟通、家庭教育中,强调“有效表达意见”而非单纯批评,体现高情商交流方式。
若需更多历史案例或具体语境分析,可参考《资治通鉴》等典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绊马坑悖入悖出采醴残蜩宸景道情雕镂雕破发撤放马后礮方慎蜚刍挽粟風致夫力拊视工缴费诡拙褐衣讙朱毁剥惠剑狐媚魇道祸福间杂佳音颎光寄书邮矩法刻度可愧釦墀壸奥老己镂冰雕琼沦漪妙妓名笔密偶谋财喷溢洴涌气略清劭齐土起心期质曲曲善贾拾遗补阙水色山光退关玩物尾联危絃问讯无所谓响捻子相容小粉孝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