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正之辞,邪说。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史记志疑》:“最谬者辨 禹 无葬 会稽 事一条,尽翻《国语》、《管子》、《墨子》、《吴越春秋》、《越絶书》、《水经注》及本书之説,而独据《论衡》之颇辞, 杜 注《左传》 涂山 之孤解,谓 禹 时 会稽 在荒外,何由廵狩至此?”
“颇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和文献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权威来源综合分析:
基本解释
根据汉典等高权威性来源(),该词意为“不正之辞,邪说”,多用于批评不合正统的言论。例如清代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史记志疑》中引用时,即用此贬义,指代缺乏依据的偏颇观点。
现代用法的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用言辞巧妙表达”,强调语言技巧。但这一释义缺乏古籍佐证,可能与“颇”字现代引申义(如“颇为”“颇佳”)的混淆有关,需谨慎使用。
词源与构成
建议:在学术或正式场景中,优先采用“不正之辞”的传统释义;若需表达“巧妙言辞”,可选用“妙辞”“巧辞”等更明确的词汇,避免歧义。
《颇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表面说一套,实际上却做另外一套。形容言行不一致,虚伪欺骗的行为。
《颇辞》拆分为“页”和“辞”两个部首,其中“页”为6画,表示文书的一页;“辞”为4画,表示言辞。整个词共计10画。
《颇辞》一词来源于《左传·庄公十五年》:“原颇而行,诸侯幸而见。”其中“原颇而行”意为虚伪地言行不一致。
《颇辞》的繁体写法为「頗辭」。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异同。相对于现代的简化字,古时候的汉字更加复杂。关于《颇辞》一词的古代写法,目前未有相关资料可以确切考证。
他在会上颇辞欺骗众人,结果招致了惩罚。
颇言、颇有、颇多、颇丰、颇具等。
伪词、假辞、言行不一、两面派
真心话、真诚、真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