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的意思、腊日的详细解释
腊日的解释
(1).古时腊祭之日。农历十二月初八。 应劭 《风俗通·祀典·灶神》引 汉 荀悦 《汉纪》:“ 南阳 阴子方 积恩好施,喜祀灶,腊日晨炊而灶神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唐 杜甫 《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腊日,寺院送麵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
(2).泛指农历十二月的时候。《水浒传》第三二回:“时当腊月初旬, 山东 人年例,腊日上坟。” 张志民 《梅园青松·周总理啊,就在我们身旁》诗:“整整一年了,又一度隆冬数九--腊日景象。”
词语分解
- 腊的解释 腊 (臘) ī 干肉:“噬腊肉,遇毒。” 晾干:“燃得而腊之以为饵。” 皮肤皴皱。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 日的解释 日 ì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日月星辰。日晷(?)(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与“夜”相对:日班。
专业解析
腊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其含义与演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阐释:
一、本义与起源
腊日最初指年终祭祀百神之日。"腊"(臘)本为祭名,源于先秦时期的"蜡祭"与"腊祭":
- 蜡祭(zhà jì):岁末合祭与农事相关的自然神灵(如神农、后稷、田官之神等),《礼记·郊特牲》载"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 腊祭(là jì):专指祭祀祖先与家神(门、户、宅、灶等),《说文解字》释"腊"为"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两祭在汉代逐渐融合,统称"腊祭",其举行日即"腊日"。
二、日期演变
腊日的具体日期历代不同:
- 先秦至汉初:无固定日期,多在岁末农闲时择日举行。
- 汉代定型:汉武帝颁《太初历》后,正式定腊日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干支纪日),取"戌"属土、寓五谷丰登之意(《风俗通义·祀典》)。
- 南北朝后:受佛教影响,部分地域将腊日与佛成道日(十二月初八)结合,演变为"腊八节",但官方仍以戌日为腊日。
- 唐宋以后:腊八节普及,逐渐取代传统腊日成为民间主流节日。
三、核心民俗与意义
腊日的核心活动围绕祭祀与驱邪展开:
- 祭祀仪式:官方举行太社祭祀,民间设家宴祭祖、迎神,以酒肉、稻粱为供品,感念神灵祖先护佑年丰。
- 驱疫逐邪:举行"大傩"仪式,由方相氏戴面具率百隶击鼓驱除疫鬼(《后汉书·礼仪志》),后发展为民间"跳灶王"等习俗。
- 家族团聚:宴饮"劳农以休息之"(《荆楚岁时记》),并互赠"腊赐",体现休养生息、家族和睦的伦理内涵。
四、文化影响与演变
腊日作为农耕文明的时间节点,深刻影响后世:
- 节俗传承:其祭祀、驱傩、宴饮等元素融入腊八节、小年等节日,如腊八粥部分源于古代腊祭的"百神飨"。
- 文学意象:杜甫《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等诗作,均以腊日寄托岁时更迭的感怀。
- 词语衍生:"腊"字衍生出"腊月"(祭祀之月)、"腊味"(岁末腌制品)等词汇,延续其文化记忆。
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应劭《风俗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 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中华书局校勘本
- 宗懔《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注释本
网络扩展解释
“腊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其含义和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腊日最初指古代岁末祭祀百神、祖先的节日,后逐渐与佛教文化融合,演变为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南北朝时期,腊日被固定为腊月初八,成为民间重要节日。
二、历史演变
- 早期日期不固定: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用于祭祀神灵。
- 南北朝定型:至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腊日确定为十二月初八,并融入驱疫、击鼓等习俗。
三、主要习俗
- 祭祀活动:古代腊日以祭祀祖先、百神为主,祈求丰收平安。
- 饮食文化:喝腊八粥(融合佛教“佛粥”传统)、腌制腊肉等。
- 年节序幕:北方民谚“过了腊八就是年”,标志春节庆祝开始。
四、文学记载
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反映了腊日的气候特点及节日氛围。
五、现代意义
如今腊日主要以腊八节形式传承,保留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等习俗,成为春节前的重要民俗节点。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或地方习俗差异,可参考《荆楚岁时记》等古籍或地方志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爱丽舍宫安健懊伤宝舆徧览播种瞋怒黜刺戳得住词体麤质东师讹蠹讹未防不胜防繁开飞书匪徒坟地蛤蚧邯郸郭公核覆河系话夜惛迷酱酻计过鹡鸰竞秀可寳狂蔓宽邃烂柯人灵菌流转税立约人杩槎卖免马缰梦熊瀎泧蹑毬狃泰排摈平展去末归本扰烦入宦僧蓝稍纵则逝生代私牙子肃气蹚将讨趣未艾委遇稳産无源泄节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