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蛤蚧的意思、蛤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蛤蚧的解释

[reptile phrynosoma ] 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且大,头大,灰色背部上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中医用做强壮剂

详细解释

亦作“ 蛤解 ”。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背部紫灰色,有红色斑点;尾部暗灰色,有七条环带斑纹;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栖于山岩间、树洞内或墙壁上,捕食昆虫、小鸟等。干燥体入药,有强壮作用,主治虚劳咳嗽、气喘等症。也称大壁虎。《方言》第八:“ 桂林 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 郭璞 注:“似蛇医而短身,有鳞采, 江 东人呼为蛤蚧。”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蛤蚧,首如虾蟇,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於树中。 端州 古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暮则鸣,自呼蛤蚧……里人採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不具者无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蛤蚧》﹝集解﹞引 李珣 曰:“生 广南 水中,夜即居於榕树上,雌雄相随,投一获二。”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遽尔双璧同组,立绞鸳鸯之颈;循环合体,牢牵蛤蚧之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蛤蚧(学名:Gekko gecko)是汉语中特指我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分布的一种大型壁虎科爬行动物。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2年修订版)和《中药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版)释义,该词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1. 词源与释义

    "蛤"原指蛙类动物,《说文解字》注"虾蟆属",后衍生指代鳞甲类生物;"蚧"在《玉篇》中解为"虫名,似虾蟆",二者组合特指形似蛙而有鳞的爬行动物。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志·爬行纲》(2020)记载其体长可达30厘米,背鳞呈粒状,尾部具环状斑纹。

  2. 药用价值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记载其干燥体入药,性味咸平,归肺、肾经,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虚劳咳嗽、肾虚阳痿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提取物含多种氨基酸和多肽类物质。

  3. 生态特征

    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喀斯特地貌区,夜间活动捕食昆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2023修订版)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鸣叫声"蛤-蚧"在繁殖期尤为明显,唐代《酉阳杂俎》已有"鸣声如蛤,夜作'蚧蚧'声"的生态记录。

  4. 文化象征

    壮族民间视为吉祥物,《岭表录异》载"能鸣者为雄蛤,不鸣者为雌蚧",其形象常被镌刻在铜鼓等民族器物上。明清时期《本草纲目》特别强调"须用雄雌各一者入药",形成独特的中药材鉴别标准。

网络扩展解释

“蛤蚧”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一、动物学定义 蛤蚧是一种大型壁虎科爬行动物,学名Gekko gecko,具有以下特征:

二、中药材价值 其干燥全体是传统名贵药材(《中国药典》收录),主要功效包括:

三、语言文化延伸

注意:日常使用中需区分“蛤蚧”(gé jiè,动物/药材)与“蛤蜊”(gé lí,贝类),避免混淆。更多药用细节可参考《中国药典》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爱侣别强车衡炽强大行皇帝大着作得代调经跌脚扮手度荒飞船飞楼風袂风姨风疹块黻藻共契谷城翁古淡诡谋归杀哈剌基酒鸿盘华芝贾利建倡解韨跼踖居牙恐怕狼狈不堪狼羔子乐天练笔连塍灵帐刘易斯掳掠杩子门旂名正理顺狞鳞偏恣骑白鹿切除秋凉秋容求伸秋种然物市赋水沤松椟松宽太和汤铁刷吴生枭翦小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