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逐。《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玠 遂免黜,卒於家”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昔者 汉高 狱 萧何 ,出復相之; 玠 之一责,永见摈放。二主度量,岂不殊哉!”
摈放(bìn fàng)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构词法角度解析:
本义解析
"摈"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相排斥也",指主动排除或断绝关系,如《礼记·曲礼》中"主人既祖填池,摈者请期";"放"则含"逐去""舍置"之意,如《尚书·武成》"放牛于桃林之野"。二字组合后,"摈放"强调通过主动排斥达到舍弃、断绝的目的。
语境延伸
在宋代文献中偶见该词用于政治领域,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御史劾其罪,遂摈放于岭南",指将官员驱逐至边远地区。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但在古籍整理、训诂研究中仍有考据价值。
近义词辨析
与"摒弃""放逐"相比,"摈放"更侧重主体主动性与处置决绝性,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叙述,如明代《万历野获编》记载"严嵩败,其党多遭摈放"。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2020版)等权威辞书。
“摈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昔者汉高狱萧何,出復相之;玠之一责,永见摈放。”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孙盛语
提示: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书面或历史文献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三国志》相关注释。
包涵迸竹边幼节碧洞襞襀嗶嘰緞缠齿羊长命灯昌盛成盐稠林春禽窜徙大狱点悟雕瑑斗叶对嘴对舌膏身庚癸之呼格斩光前过山跳腄腄话白华萼囏危郊劳角子门进奉今年军港空房间亏成阃才零圭断璧蛉蜻六瑚黎元洪緑绮毛锥盟鸥俳谐体热腹山嵎射影食肉水村水狐水饮田歌隤然温深卧翻五王帐贤妙咸腥鲜支销遣小衫